閱讀白話參考答案
【明報專訊】■實戰篇
第二部分:第3至4段
(1)以義大利一位撰寫東方藝術評論的自由撰稿人的言論及作者在米蘭的「日本當代攝影展」所見,顯示了不少歐洲人對「東方藝術」的見解與偏好。
第三部分:第5至6段
藉作者在米蘭的「日本當代攝影展」看到宮本隆司拍攝九龍城寨的作品而引起的感想,暗示歐洲人、日本人不懂中國藝術,慨嘆西方人何時才不會忽略中國文化。
(2)作者藉這些文字指出西方、日本與中國文化/藝術的分別。西方重實用(橋是用來過的),日本重欣賞(橋是用來看的),中國重人與物的融合(讓人走到橋中央,一時回首不辨南北的)。
(3)作者所言的「此橋」,是莫內《睡蓮》所畫的畫(橋)(東方叫作橋,莫內也傾心於此)。作者在第2段中藉橋說明西方、日本、中國的文化特色,同時又藉米蘭當代藝術博物館,把莫內《睡蓮》與日本浮世繪同時展出,藉此突顯莫內畫作與日本浮世繪的關係(「都知道莫內受日本浮世繪影響甚大,米蘭的展覽也特意點出這一點」),這安排顯出歐洲人並不明白是莫內《睡蓮》所畫的「氤氳」,實是中國山水(畫)的特色(「莫內的小睡蓮池中彷彿顯了世上一切的氤氳」、「然而浮世繪並不氤氳,它們清朗或者稍帶點曲折,幽然甚至詭異,沒有中國山水中的氤氳」)。莫內《睡蓮》所畫的,雖然顯示中國山水(畫)的特色,但歐洲人不了解,所以作者便說莫內《睡蓮》所畫的「橋」「也取消了它溝通的隱喻」的作用。
(4)這義大利自由撰稿人有這樣的看法原因有二:他並不了解中國文化/藝術,而且他認為現代的中國人,如作者根本不了解中國文化/藝術的精髓。
這義大利自由撰稿人談及香港,只知粵劇、點心,與供外國人遊覽、買古董的荷里活道及其關帝廟,這已經可見他對中國文化所知不多。
另外,這義大利人斷言作者「喜歡荒木經惟」,因為這義大利人認為荒木經惟「是觸摸而不看」,並不是傳統日本文化,而作者這現代中國人就算對中國文化有所認識,頂多也只如荒木經惟「觸摸而不看」。可是「傳統日本人」是「看而不觸摸」,是重欣賞的,而「真正中國在日本」,換言之,義大利人認為中國文化也是重欣賞的;這義大利人斷言作者「喜歡荒木經惟」,這正反映這義大利認為現代的中國人,如作者根本不了解中國文化/藝術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