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高層與南沙、前海、橫琴3區負責人去年10月曾赴北京,以粵港澳合作名義游說中央,希望批准「粵港澳自貿區」方案。但此次獲批的僅為「廣東自貿區」,剔除了「港澳」的名稱。另外深圳連接中山的深中大橋,過去因擔心對正在建設中的港珠澳大橋造成影響,因「照顧香港情緒」而一再拖延,近期亦規劃公示,預計明年動工。在香港「後佔中」時期,有關的安排難免令人產生聯想。
廣東省社科院區域競爭力中心主任丁力表示,這次調整廣東自貿區名稱,可能更多是對廣東提出了要求。由於廣東長期以來一直把粵港澳經濟合作發展,作為向中央要優惠政策的理由,所以中央這次很明確,廣東自貿區現在的主要任務是要作自身的改革。因此「粵港澳自貿區的概念調整,並不是為降低對港澳的依賴」。
不過,對於深中大橋即將開建,丁力認為這是中央有意「冷落」香港,但同時也是因為香港未能適應自我調整而帶來的結果。他說,「過去香港對大陸的開放有重大的作用,但在上海浦東新區建立後,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有了重大改變,但在此情况下,香港沒有做出相應的自我調整,造成了自己不適應環境的變化,喪失了很多發展的機會。」
據悉,早在今年初,北京突然致函香港特區政府,將原定於9月10日至12日在港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財政部長會議的地點改在北京,卻如常在澳門舉辦APEC旅遊部長會議,當時輿論即指中央對港不再信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今年9月出席澳門的旅遊部長會議時力挺澳門,他指出,安排在澳門舉辦旅遊部長會議,是中央支持擴大澳門與各地的旅遊交流合作的具體舉措,中央支持及推動澳門打造成國際旅遊休閒中心。有關的言論和做法,被指北京明顯是「褒澳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