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閱讀文言文,會發現古人對戰事描述得細緻入微。對戰事載述較多的,可參看《左傳》,它是中國古代一部編年體史書,善於描寫戰事,內容頗具戲劇性。
關於戰爭,《左傳》中的名篇〈曹劌論戰〉曾言戰事應該:「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簡單來說,即打仗應該一往無前,以無盡拼勁和力量戰勝對手,不宜有太多顧慮。但歷史上有些君主未必明瞭這個道理,如果戰事有太多顧慮、只論仁義,結局又會怎樣?這次我們回到古代的戰場,看看《左傳》堸O述的名戰——「泓之戰」。
?不乘人之危 弄得全軍覆沒
當時,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與楚國開戰,開戰前宋軍已排列好陣式,而楚軍則在渡河,這時統帥軍隊的子魚說:「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既然楚軍在渡河,宋襄公大可攔途截擊,不過他偏偏沒這樣做。到了楚軍渡河後,未排列好戰陣,子魚再勸宋襄公發動攻勢,宋襄公還是不肯進擊。到楚軍排好陣式時,兩軍開戰,宋襄公大腿中了毒箭,宋軍幾近全軍覆沒。同學應該大惑不解,何以宋襄公如此優柔寡斷,白白錯失兩次進攻的機會?
?仁義之師 還是婦人之仁?
宋襄公向子魚解釋:「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意思就是指君子不會兩度傷害傷者,不會俘虜老人,古人作戰時,更不應在險隘處扼阻敵人,更不會攻打還沒列陣的敵人。宋襄公認為兩軍作戰,應該保持君子風範,不以小人之道取勝,光明磊落地進軍,才算得上仁義之師。
然而,凡事一體兩面,子魚認為宋襄公只是婦人之仁,更認為他未深明為戰之道:「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大敵當前,有機會攔途截擊,是上天的幫助。G且宋襄公的所謂仁德,對子魚來說,根本全都站不住腳:「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宋襄公說君子不會兩度傷害傷者,子魚駁斥﹕既然不忍心殺害受傷的敵人,那麼一開始就不該殺他;宋襄公又說不會俘虜老人,子魚則反駁﹕如果你同情年長的敵人,那麼應該一早向他們投降。子魚所說亦不無道理,戰爭為求勝利,這是自古不變的定理,難怪毛澤東於《論持久戰》曾論及宋襄公的表現:「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有心無力 自招失敗
仁義本是君子行為,宋襄公論仁本無不妥,《史記》評論:「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評價似乎相當正面,但論仁行義,有時候也要看對象、時機,作戰時盲目求仁,確是「蠢豬式」行為。
現代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在《先秦史》則這樣評價:「蓋是時欲圖霸者,猶必假仁義以服諸侯,宋襄亦有心為為,惜乎其力之不足也。」當中「力之不足」似已點出了宋襄公的弊病,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中實力最弱的君主,既然實力不足,於戰事盲目求仁則自招失敗;戰事無情,留有餘地只會被敵軍狠狠反撲。千年滄桑,驚鴻一瞥,這場泓之戰雖事隔兩千年,但至今仍有其歷史價值。
文:林溢欣(YY Lam)、謝廷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