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指導
【明報專訊】沙田培英中學通識科主任王國棟表示,首先同學要知道「節日商品化」指的是慶祝節日時,將節日原本的意義淡化,反而強調其經濟效益和功能;節日商品化衍生很多消費行為、廣告、傳銷等,掩蓋其原本意義。例如聖誕節和復活節,宗教意義被淡忘,轉而強調聖誕老人、雪人、鹿車等能成為消費對象的東西;中國的中秋節也少了講「人月兩團圓」,更多留意買什麼月餅。
王sir分析,節日商品化能呼應通識科六大單元:
?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節日有其文化背景,但部分節日就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會慶祝,例如聖誕節。為何東方社會、以儒學為背景的中國人,也重視和慶祝源於西方、基督教背景的聖誕節?其來龍去脈值得探討。
?現代中國:文化傳承
商品化某程度能助一些節日普及、提高世人的認知,例如西方人也知道有「農曆新年」、送月餅等習俗。
?今日香港:生活素質
節日消費某程度上反映我們平日工時長,消閒、娛樂被迫集中在某些日子。
?能源科技與環境:過度消費與廢物處理
過節時,我們或在不覺意間買了一些不需要的東西,可扣連今日如何處理固體廢物、垃圾徵費等討論。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增進親友感情
透過節日消費如聚餐、送禮物等表達關心,有助建立人際關係。
?公共衛生:暴飲暴食損健康
在節日氣氛下,因要出席不同慶祝活動而吃得太多或飲酒過量,有損個人健康之餘,若社會上暴飲暴食的模式愈來愈普及,對公共醫療開支也會造成壓力。
同學也可留意:為何部分節日「商品化」程度高,有的則較低?例如西方聖誕節和復活節商品化程度遠高於中國的清明節、重陽節,可能原因包括節日的性質,以及背後的推動因素如「全球化」中常提及的跨國企業,究竟內在的關係如何,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