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環團發現本港有大型珊瑚群落倒塌,為免情况惡化,兩環團試驗修復珊瑚,初步選定往灣洲面積約1500平方米水域,將其他地點蒐集回來的珊瑚碎片,包括菊狀珊瑚及紫小星珊瑚等,以索帶固定於崩塌珊瑚受損表面,增加重新生長的機會。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表示,希望透過今次行動,了解本港的珊瑚可否透過人工方法復修回復原貌。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科學事務經理張瑪珊表示,若珊瑚崩塌面積有限,未有再遭破壞,會自我復修,表面重新長出珊瑚蟲;若破壞嚴重,會引來核果螺蠶食表面珊瑚蟲(圖),露出內部組織,長出藻類,吸引海膽噬食,最後遭海浪冲刷及沙泥掩埋而死亡。
成功需3至5年確認
環團嘗試以索帶,將珊瑚碎片固定於崩塌珊瑚受損表面,增加重新生長的機會,張瑪珊稱,由於珊瑚生長極慢,預計3至5年後才可確定修復是否成功。她說,本港遭破壞的珊瑚主要是石珊瑚,只有該種珊瑚可以復修。
漁護署轄下的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今日開會,該署表示,自2001年起,已於上水活動頻繁地點,例如甕缸灣、橋嘴洲和赤洲設置珊瑚標誌浮標,長期監察發現,船錨對珊瑚造成的損害已大減。
漁護署建議於橋嘴洲、牛尾洲和南果洲設置珊瑚標誌浮標,提醒船避免在這些地點碇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