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內容
【明報專訊】教育改革稱以學生的學習和利益為依歸,但由於部分政策朝令夕改,推行數年後怨聲載道。時任教育統籌局長李國章2004年與數百名家長會面時,被轟「把學生當白老鼠」。
改革1﹕教學語言
◆母語教學
教育局網頁引述「世界各地及本港的研究」結果顯示,對大多數學生來說,以母語學習成效最佳,成績一般比能力相若而以英語學習的學生好。1997年前香港受英國殖民地政府管治,英語是常用語言,不少學校採用英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而政府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建議母語教學政策,如教統會1984年發表的《第一號報告書》中就已鼓勵中學以母語授課。政府在1998年開始實施母語(粵語)教學,將全港大部分中學(舊制中一至中三)非英文相關科目的教學語言統一為中文,只有112間中學可保留原有的英文教學。
爭議
《明報》2004年5月25日社評指出,2003年參加會考的中文中學學生,雖然英文科及格率輕微下跌,但非語文科成績卻有明顯上升,成績直逼英文中學學生。不過社評亦認為,家長普遍偏愛英中,而且母語教學政策過於「一刀切」,使制度僵化,背離實事求是、以學生的利益為依歸、因材施教的根本原則。
1. 標籤效應 重英輕中
母語教學制度產生的標籤效應嚴重,出現「貶中中褒英中」情G,英中變成家長趨之若鶩的「名牌」,使中中收生質素稍遜,拉闊中中和英中生差距,對學校和學生均有直接影響。《明報》2004年報道該年升中放榜,一些學生獲派中中後,父母竟為子女未能入讀英中痛哭流涕,反映「家長迷信英中、歧視中中的問題,實施母語教學6年依然嚴重」。《明報》社評認為,母語教育的優點正在浮現,只是在英中「神話」下,家長往往輕視或忽視母語教學對孩子學習的好處。
2. 政策僵化 本末倒置
教學語言被硬性局限,導致部分中中學生在升讀高中時,較難適應英語教學。其實不單中中遇到問題,教學語言分流也為英中帶來不少隱性問題。部分英中的教師英語力有不逮,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進度,部分教師甚至以廣東話授課,使學校空有英文中學之名,卻無英語授課之實。
3. 英語能力下滑?
雖然考試局2004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實施母語教學後中中學生整體及格率明顯提高,但中中學生在會考的英文科及格率稍為下降。國際語言學習機構英孚教育(EF)為網民及報讀該校的學生作英語水平測試,共測試60個非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和地區約75萬人,2013年公布的結果顯示港人英語水平排名22,得分較2012年微跌0.9分,亦較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遜色。調查機構指出,回歸後港府推行母語教學,加上職場愈來愈重視普通話,減低市民學英語的動力,擔心將削弱本港優勢。
˙補救措施˙
1. 英中「上落車」機制
2004年,教統會屬下檢討升中機制及母語教學的工作小組確立基本原則,指會嚴格要求所有學校必須「通過三關」,即學生水平、教師能力達標,以及英語教學配套設施足夠,才能採用英語教學。112間英中若未能「過三關」,會遭「拆招牌」;相反,完全符合要求的中中,可改以英語教學。
2005年12月教統會公布的《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報告》決定2010/11學年設立中中、英中「轉車」機制,不合資格的英文中學要「落車」,符合條件的中中則可成為英中,之後每6年全面檢視一次。
2. 教學語言微調
教育局在2010/11學年微調語言政策,打破中文中學及英文中學「一刀切」的框架,容許學校自行選擇教學語言,並以分班或分科等混合模式實施。學校開設英文班前,要證明每班有85%學生屬於過去兩年派位時排名全港首40%的中一新生。根據資料,2010年全港有半數學校分班分開不同語言上課,有中學推出分班機制,讓初中生每年升班時皆可重選授課語言,減低標籤效應。
◆普教中
根據2003年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發表的語文檢討總結報告,表示本地研究結果顯示,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可改善學生的普通話能力和中文寫作能力,但不一定能提高學生的一般中文能力。2008年,獲撥款2億元成立的中小學普通話教中文科(普教中)的3年試驗計劃接受學校申請,共支援160所學校。
爭議:提升中文能力?
中學教師陳漢森2014年7月在《明報》撰寫〈綜合卷普教中是死因〉一文討論中文科,引述考評局2014年的數據,顯示有240名日校生英文科取得5級或以上,但中文科卻不達標。他認為,其中一個「死因」是教師和學生都用自己不是最擅長的語言(普通話)溝通,表達和回饋效能都大打折扣,把本來已經不易完成的課程再加障礙。
香港大學明德學院中國語文及文化教授鄧昭祺教授表示,除了政策可見政府支持推行普教中外,從經濟發展方面,預計日後港人往內地工作、發展的機會愈來愈多,令不少家長支持普教中,以望孩子提升普通話能力,種種因素下,普教中將成為大趨勢。可是,從文化角度,鄧昭祺教授表示不應以普教中。「根據中國歷代傳統,漢、唐、明代,正宗中文是漢族語言,南方少打仗,保留了中原文化,南方粵語正保留了中國古代的精髓,粵語可說是正宗中國文化。」他建議家長如果想孩子深入了解中文,又或想孩子將來入讀大學中文系,建議從小入讀粵教中的班別,另上普通話課便行。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2014年4月主持教院「政策對話系列」講座時表示,現時普教中的問題是「看不見對提升中文的能力有明顯好處」。他表示曾見過小學生以普教中上課時,因不懂以普通話表達而表現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