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自幼我已經非常喜歡音樂,夢想是投考維也納國立音樂演藝大學,成為職業音樂家。一年前,我在機緣巧合下,有幸坐上飛機,在奧地利這「音樂之國」開展一場追夢之旅。
當我知道自己將到的地方不是維也納而是南部某鄉鎮的時候,真的大受打擊,總覺得被人流放邊疆;我在Google map上只見到一片綠海,沒了。我曾經認為,在這種鳥不生蛋的地方究竟會有什麼經歷啊?最後的答案,是有的。
我上的高中全校只有170人,約三四十人的合唱團卻在州堥伬t盛名。我這一年下來唱過不同語言的歌曲,第一次唱的是非洲語言的《主禱文》;地方德語的山歌對我有極大幫助,後來開始不用標準德語也能溝通;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斯洛文尼亞語等等也有,當然少不了粵語。我們也到過不少地方演出,五月的時候更到過德國交流和舉辦音樂會。有一定音樂底子的我很快就跟上他們的步伐——對他們來說,我是一隻十分厲害的外星人。
我非常感激學校的音樂教師,他給我許多機會,為我找長笛老師,教我指揮和樂理;假期時介紹我參加全州舉辦的合唱指揮訓練營,令我見識到什麼是專業歌手和音樂家;讓我在琴房練習鋼琴,在課堂和音樂會上演出;還放手讓我為合唱團編曲,搬上舞台。
顛覆我多年來固有觀念的是長笛老師:原來那邊沒有一個人知道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考試的存在。透過她,我有機會參加不同的地方管樂團,累積經驗。
這年來印象最深刻莫過於有一次頭腦發熱獨自乘車到市中心賣藝,雖然最後被趕,那天的瘋狂成為了我成長中一個重要標記。
誠然,香港比我有才能有熱情的人很多,我的幸運,正正是這個小鎮給我機會;要是在維也納,或許我不會有這樣的回憶;到時大概又是另一種經驗吧。
這一年,我跟音樂談了一場浪漫的戀愛。
文:徐希臨(2013-14年參加AFS一年海外交流計劃前往奧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