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議題:航天科技發展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
˙顧問教師﹕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幹事 劉錦輝
學習目標
◆知識
1.了解發展航天科技的利弊
2.掌握科技發展與國力的關係
3.探討21世紀私人太空競賽的趨勢和爭議
4.衡量綜合國力的因素
◆技能
1.以其他單元的角度分析事件
◆態度及價值觀
1.思考科技是否應以人類福祉為本
2.發展科技與改善生活素質的平衡
◆資料回應題
1. 接連私營太空船事故為航天科技發展帶來什麼影響?參考資料A,解釋你的答案。
題目比較直接,同學可集中留意資料中相關的影響,但宜分類、多角度回應。
例如,在科技商業化方面,現時正在開發商用的太空旅行技術,但由於發生事故,在「安全第一」的原則下,可能使這方面發展減慢,使其民用的可能大大減低。
另一方面,輿論亦可能有負面壓力。雖然絕大部分市民都不會有機會參與民用的私營太空船,但意外後卻使大眾留意其發展,亦可能促使政府加以監管,甚至不支持以公帑支援相關項目,都會減慢航天科技的發展。不過,太空船事故可能使相關公司開發更安全、更受信賴的技術,甚至促使與政府更緊密合作,以改善問題。長遠而言使整個工業不會掉以輕心,以生命作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反而可加強下次成功機會。
2. 「航天科技發展是國力的重要指標。」你是否同意?參考資料A和B,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題目以科技入手,問同學與政治的關係,所以同學需對「國力」有一定認識,如其包括的元素(人口、經濟實力、軟實力等),方能理想地回答。但不同意的同學,要小心不能只講述其他指標,忽略了航天科技發展;顧左右而言他,此乃大忌。
同意的觀點包括資料B中,內地航天科技發展足以震驚美國,甚至要警告不排除以軍事行動作回應,而且資料更顯示中美在這方面的「交手」早有前科。如果航天科技不是重要指標,美國應不會因此而感到受威脅。而且一般國家都不會將航天科技作為最優先開發的項目,往往都是經濟、民生為先,有空間、資源方會考慮開發航天科技。所以,強勁的航天科技發展反過來暗示了其他社會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不錯成績。觀乎現在有相關科技的國家寥寥無幾,可見其難度,遑論像資料A要加入商業元素。
不同意的觀點包括國力指標的元素廣闊度。在資料A中,雖然意外發生在美國,但國際社會一般不會認為美國的實力因此下降,其實國力指標有很多元素,包括面積、國土資源、教育水平等,航天科技只屬其中一個指標,更非特別重要的元素。
資料B表面上是有關航天科技發展,但實際上中美在多方面亦有競爭,美國只是捍衛自己國家主權和軍事資源,不一定與國力有關。另部分航天科技由私人企業擁有,不屬於某國家,估算國家實力時難以包括在內。故航天科技不一定包括在國力之內。
◆延伸回應題
3. 「發展中國家與其發展太空探索,不如將資源用作改善民生。」你有多大程度認同此說法?試加以解釋。
此題嘗試將兩項社會訴求並列,讓同學分析其相對的優先次序。同學一般較弱的地方為將其中一項「妖魔化」,以顯示另一項的重要性,以致其中一項好像全部是問題,另一項全部是優點。其實題目並非要求兩項選擇的「絕對」好壞處,而是相對哪個較重要、較應放在優先次序。
此外,同學應留意題目「發展中國家」的情境,即留意這些國家在資源上更大的限制及其對民生發展的更大需求。
同意的觀點可留意資料C的內容。需求方面,印度有約1/3人口赤貧,中國亦有兩億貧困人口,要協助他們改善生活需要大量資源,包括可視為基本需要的電力網絡。但印度有1/3人口未能具備之,其生活素質未能提升,所以在迫切性方面更嚴重。在分配資源方面,太空計劃年度開支約五成資金已足以為1.6億名6歲以下孩子落實營養計劃,其受惠人數遠多於與航天技術有關的人數。而且,太空探索目的是為提升國力,而國民生活水平改善亦是躋身發達國家的指標之一,亦可支撐未來的相關航天發展,甚至不少世界強國沒有太空科技,所以後者更重要。
不同意的觀點可包括航天科技是高科技產業,如果發展適當更可作國家之間的貿易用途,賺取更高回報以促進社會發展,在長遠角度是更值得的投資。而且太空科技亦可轉為民用,例如民用通訊衛星,在通訊發達的全球化年代,其實對民生亦有幫助,否則社會難以與國際社群接軌。再者,太空科技亦有一定的國力展示用途,以提升國際話語權,可協助國家爭取更平等的待遇或有利國家的政策,更有助社會發展。
◆學習及答題指引,可於明報通識網下載:
life.mingpao.com/htm/dl/20141120BZ.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