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本屆市選中,房屋是否「不可負擔」成為了各黨之間的激烈辯論議題,看點包括:房價飆漲是否已經失控?房價是否被海外炒家所推高?如何為本地人保存置業「上樓」的機會?如何照顧那些因為房價過高而「屈居」於次等居所的人群?明報記者陳志強
美國智庫Demographia以房價的中位數與該城市收入的中位數作出對比,計算每一個城市的樓房「可負擔性」,並為全球360個市場作出比較,發現全球最不可負擔的城市中,溫哥華名列第二,僅次於香港。該報告在今年初發表,之後溫哥華樓房的可負擔性問題,便再次升格為選舉議題。
但也有論者指出,溫哥華與香港不一樣,雖然周邊都是行政獨立的「市」,但功能上已經組合成為一個「大都會」,住戶其實有多種選擇。溫哥華樓價固然高,但大溫區域內房價十分參差。在新西敏、本那比、素里及高貴林,都可以找到不超過30萬元的二房甚至是三房單位。也有論者指出,住戶收入的統計數字可能比實際偏低,因為不少人沒有申報灰色收入,比如是海外收入、或是地庫租金等。
無論如何,房價高漲,已經成為溫哥華市選的其中一個主要議題。讓問題增添爭議性的其中一種論調是,溫市樓價被外來炒家所推高,並不是內部需求所引起,雖然各政黨都避免說海外炒家來自哪個國家或是哪一族裔,但部分媒體已經在渲染是華人所為。
譚秉榮建築事務所的城建專家甄瑞謙(Andy Yan)所作的不完全統計顯示,溫市中心高豪港(Coal Harbour)的住宅大廈內,有23%單位常年空置。
進步選民聯盟便提出向經常空置的住宅徵收額外稅項。無黨派協會(NPA)則說,如若執政,將對海外買家炒賣溫市房產情況進行深入調查,找出海外買家對本地樓房市道的影響有多深、多大,是否左右了溫哥華的房價?該黨的市長候選人賴普德(Kirk LaPointe)便說:「不能靠道聽途說制定政策。」
爭取低收入民眾選票的進步選民聯盟連番發炮,矛頭直指執政的偉景溫哥華(Vision Vancouver)。進步選民聯盟抨擊在偉景治下,樓價出現失控飆升的現象。又質疑偉景溫哥華與地產發展商的關係密切,暗示偉景有偏幫地產發展商之嫌。
爭取連任的偉景市議員候選人鄭文宇便反駁稱,地產發展商不僅不是問題的根源,而且為壓抑樓價飛漲提供解決辦法。沒有地產發展商興建柏文大廈,溫哥華樓房供不應求的現象只會更加熾熱。他認為,本地樓價高漲,最主要的原因的土地供不應求。他指出,偉景溫哥華執政期間,也不是聽任發展商胡亂開發,而是加添規限,比如是要發展商增加兩房及三房單位的比例, 讓更多家庭有地方可以居住。
偉景溫哥華的政綱便包括增加兩房及三房柏文數量,規定大型住宅建築必須包含35%的「家庭適用單位」(原本只有25%)。新西敏市府也在考慮推行類似規定,新住宅大廈必須有20%是兩房單位,10%是3房單位。
另一方面,統計數字顯示,溫哥華住戶中,有超過一半是租客。各政黨也沒有忽略,向這一重大票源拉票。
偉景市長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宣布,假若偉景再次掌政,現有創造出租單位的政策將得以延續,未來4年將引入4000個新出租單位。
進步選民聯盟的市長候選人王璐卻認為,出租單位不等於可負擔單位。她說,一個月租1800元的一房單位不能算是「可負擔」。該黨更提出,要引入法規限制業主驅趕租客。
西門菲沙大學城市研究系的教授霍爾登(Meg Holden)估計,溫哥華每年對新房屋單位的需要大概為3000個,假若市府真的能夠履行承諾,每年提供額外1000個出租單位,未嘗不可以紓緩房屋的需求。
此外,偉景溫哥華又主張通過新建立的「溫哥華可負擔房屋署」(Vancouver Affordable Housing Agency),在2021年之前,動用市府及伙伴擁有的土地,修建2500個可負擔房屋單位。「可負擔」的定義是在房屋上的支出不超逾住戶收入的30%。
進步選民聯盟認為,應該由市府興建並擁有可負擔房屋。並向空置住宅以及150萬元以上樓房徵收附加費,提供金錢,興建可負擔房屋,並承諾每年增加800個可負擔房屋的單位。
無黨派協會則在政綱中指出,增加長者與家庭的住宅單位,放寬木結構樓房的高度限制,增加微型柏文單位,讓首次置業者有機會「上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