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Carol(右)和Ellen(左)背後一系列照片是巴勒斯坦攝影師Laura Boushnak的作品,名為《我讀我寫﹕也門——教育機會》(右圖)。在也門,每3個女性便有兩個文盲,加上國家貧窮,家長也不重視教育。當地有一句俗語﹕「女人一生離家兩次,出嫁和下葬」,可見當地歧視女性的情G非常嚴重。一群也門女性受到非政府組織YERO的幫助,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Laura替這些女性拍攝人像,邀請她們寫上接受教育的感想,不少當事人認為教育是改變命運的機會。
放大
 
新婦女協進會主席陸潔玲表示,香港女性面對的是隱性的不平等對待。她舉例,「保安局長黎棟國早前表示強姦率上升了,卻呼籲女性不要『去夜街、喝太多酒』,未有譴責施加性暴力的一方」。陸潔玲認為,自早前社運女性被非禮後,大眾開始意識到女性受性騷擾不應怪責女性,而是整個社會都必須關注的問題。
放大
 

其他新聞
中外人物﹕九把刀的作家夢
世界公民﹕耐多藥結核病威脅蔓延
相關概念﹕抗藥性
時事漫話﹕朝鮮核試 觸怒國際
答題指引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專題故事﹕隱性的男女不平等

【明報專訊】聯合國婦女署親善大使、英國演員Emma Watson早前發表演說,指出女權運動必須由兩性共同參與。女性平權是全球趨勢,但在一些亞洲發展中國家,大量女性仍受到不公平對待。至於在香港,性別帶來的歧視和偏見遠比我們看到、感受到的更嚴重。

亞洲女性攝影展:隱性的聲音

早前在港舉行的「隱性的聲音﹕亞洲女性攝影展」,是2014年香港國際攝影節其中一個重點展覽,展出13名來自11個亞洲國家女攝影師的作品,從照片帶出女性權益問題和其他社會議題。13名攝影師分別來自孟加拉、亞美尼亞、印度、巴基斯坦、巴勒斯坦、伊朗、亞塞拜疆、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和阿富汗,部分國家對港人而言比較陌生,策展人之一、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周佩霞(Carol)坦言,當初也不確定某些國家是否屬於亞洲。另一策展人梁凱欣(Ellen)曾在藝廊工作,透過藝術界朋友協助,找來亞洲各國的女攝影師。她說,選擇參展作品時希望能以人道主義為出發點,反映社會議題和弱勢社群狀G。她又認為攝影展的作品都非常出色,技巧成熟,而且「由她們去看自己生活地區的議題」更能反映真實。

13女攝影師 用鏡頭為女性發聲

攝影展的主題是「隱性的聲音」,在很多亞洲國家,政府對藝術作品的審查(censorship)非常嚴格,不允許批評聲音,所以很多攝影師必須在作品中以委婉的方式表達社會議題。例如伊朗攝影師Shadi Ghadirian的《蝴蝶小姐》(右頁圖A),拍攝女性在家中窗門織上蜘蛛網以抵抗強權,但當初Shadi只能為作品編寫一個關於蝴蝶被蜘蛛網困住的詩意故事來逃過政府審查。

Ellen策展時做了相當多的資料蒐集,意識到這些國家的女性面對不少問題,例如童養媳、宗教剝削等,「後來跟攝影師見面交流,反而發現部分問題沒有資料上顯示的可怕。例如很多中東女性必須穿傳統服飾,只能露出眼睛,在外人看來這種衣服像是walking prison(活動監獄),但原來部分當地女性不以為然,認為那是她們的傳統,樂意跟從。外人認為服飾是一個大問題,因為衣服是visible(可見)的東西,但其實有更多更重要的問題,如工作、教育、社會地位的不平等」。Carol補充,雖然貧富懸殊問題仍存在,但女性攝影師能用鏡頭作為一種empowerment(充權),透過相機逃出傳統文化對女性的固有角色和形象,變相也是一種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

委婉紀實 盼大眾關注

Carol認為,這些照片與本港和內地議題不無關係。「孟加拉是全球化生產鏈的底層,有很多『血汗工廠』,但微薄的薪金不足以讓工人維持生計。孟加拉女攝影記者Taslima Akhter以紀實方式呈現當地情G,例如這幅(右頁圖B)顯示了當地人沒有房子,只能十多人擠在小房間,令人想到香港的茤訄暋D;另一幅(右頁圖C)則反映了建築工程不完善帶來的禍害,想到內地的豆腐渣工程。」Carol認為,在全球化社會中,議題往往不局限於一個地區,希望大眾可藉今次影展,反思香港狀G。Ellen說,這些亞洲國家其實離我們很近,但往往因為我們的無知而被忽略,希望可透過這次影展,把這些議題bring into light(曝光),引起關注。

◆新婦女協進會︰香港女權開倒車

新婦女協進會主席陸潔玲認為影展主題「隱性的聲音」正好描述香港女性在性別平權中遇到的困境,香港女性看似受到平等對待,然而香港女權非但沒進步,反而「開倒車」,是「偽平等」。社會把女性的處境「隱性」了,甚至連日常生活也「看」不到,埋藏在社會的角落中。

陸潔玲成長於1980年代,她表示當時有一批從外國回流的人在港提倡女權,加上「女性主義」、「新女性」思潮興起,當時的女性非常自由,「在那個年代,提倡女性發展自己的事業,不結婚是『好型』的事;今天主流價值卻認為結婚才是女性終身事業」。今日社會出現「剩女」等負面詞,令單身變成不可取的選擇。香港21世紀社會氛圍變得保守,陸潔玲認為,社會保守勢力和宗教是重大原因,「他們推崇『家庭是唯一』,加上媒體不斷渲染,令不少20多歲的女性已經開始擔心自己『嫁不去』,要去speed dating(極速約會)」。

基層女性為生計 啞忍不公

除了剩女文化,陸潔玲認為本地基層女性所面對的性別平等問題非常嚴峻。有一次她在茶餐廳用膳時,有幾個男子點菜時語帶雙關,出言性騷擾賣啤酒的女店員。她看不過眼幫店員解圍,但當時的餐廳老闆和店員卻勸她盡快離開,免得惹禍上身。陸潔玲憶起這經歷仍猶有餘悸,「當時我很想哭。我可以逃離這堙A但店員又可以逃到哪?」

基層女性薪金較低,為了生計,面對不公平對待只能啞忍。陸潔玲指出,在今日的香港社會,如果女性遭受非禮或性騷擾,大多數人仍然會傾向認為是女性的錯,「在早前的社會運動中(佔領運動),有女性被非禮,有人竟然叫女性不要參與,而不是責罵非禮的一方」,這些隱性的不平等對待是剝奪了女性參與的權利。受到媒體的渲染,女性自身也認同外界的價值取向,會認為自己是「剩女」,或者害怕太危險而不參與社運。

女權男權不是「二元對立」

有人認為香港現時女權當道,男人地位相對低,陸潔玲強調女權與男權不是「二元對立」的關係,女性獲得權利不等同男性權利被剝奪。「有些為男權發聲的人會說,男人的處境也很慘,常常被誤會性騷擾,甚至會倒過來責怪女權組織」。陸潔玲認為這些人「走錯方向」,挑動兩性對立,無助解決根本問題。聯合國婦女署的親善大使Emma Watson早前表示「推動性別平等需要兩性共同參與」,陸潔玲對此表述贊同,「性別平權的推動應該是男性、女性、跨性別,任何性別的人攜手合作去推動,共同打擊社會從性別去判斷人的價值的惡習」。

■多層思考

1. 訪問中提及的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女性面對什麼社會問題?

2. 你認為香港的性別平權的工作足夠嗎?為什麼?

相關概念

婦女權益(women's rights)

性別平等(gender equality)

性別定型(gender stereotype)

文﹕鄭寶欣、袁志敏

圖﹕鄭寶欣、袁志敏、亞洲女性攝影展提供

 
 
今日相關新聞
專題故事﹕隱性的男女不平等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