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先驅反思數碼烏托邦
網絡發展令不少人憧憬「數碼烏托邦」——網上所有資訊都公開透明,人人可免費享用,賦予平民大眾力量,不再受權威左右。但這個模式是否真令人人受惠、抑或只助長新的「老大哥」壟斷,近年引起爭議。網絡2.0先驅拉尼爾曾相信「數碼烏托邦」,但近年卻180度轉變,認為長此下去只會損害經濟甚至民主制度,提倡另闢出路,對個人產生的數據收費。美國有藝術家更將此理念付諸行動,探索大數據時代個人可否奪回主導權,甚至開拓新經濟模式,令人人受惠。明報國際組
美國女藝術家莫羅內(Jennifer Morone)最近展開一項計劃,把自己註冊成公司,並全天候監測自己所產生的數據,以深入了解資訊探索個人數據交易的可能。她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稱,雖然大數據備受商家垂涎,但很多人對自己數據的價值卻懵然不知,在免費服務或優惠引誘下主動或被動向公司交出數據,更加沒有考慮這些數據落入企業手中會有什麼長遠後果。她舉例說,當你使用某店舖的積分卡以換取優惠,結果可能是令自己的保費增加﹕因為商戶可能把的購物資訊售予保險公司,保險公司發現你原來經常買酒,便提高保費。
她認為,隨蚨舋葭o展,政府及廣告商都垂涎個人數據之際,「人們應該要思考,究竟願意放棄多少私隱?是否真的希望政府和企業可以完完全全掌握你的一舉一動?」
女藝術家探討數據貨幣化
為了突顯問題所在,她使用器材全天候監察自己,把人們現時將個人數據不問代價拱手相讓給商家的情G推至極致,「其實Google眼鏡便是朝這方向的發展」。她計劃不久便將自己的數據紀錄放上網站,展示企業想知道的東西。她也想進一步探究有何後果及機會。她稱,既然數據對政府及企業都有價,一般人作為數據生產者能否將之貨幣化,變成商品交易,奪回控制權,從這資訊經濟體系堣壑@杯d?
將免費數據貨幣化的構想其實並不新鮮。身兼電腦專家及音樂家兩個身分的拉尼爾(Jaron Lanier)是「虛擬現實」始祖。現時我們所接觸到的網絡世界可以說部分是拉尼爾的構想。但當世界熱切投入網絡2.0,他卻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去年出版Who Owns the Future一書,認為免費分享的數碼世界將導致可怕後果。
他批評,很多人現在還以為網絡資訊免費分享很好,但所謂「免費」只是剝削普通人成果,長此下去只會摧珚g濟,令財富及權力集中在擁有超級電腦的網絡公司身上,令中產消失,損害民主。他指出,Google及Facebook透過組織人們無償分享的資訊起家,但兩家公司並沒有創造很多新職位。
拉尼爾在書中以Google等提供的翻譯軟件為例,指這些看似「神奇」的免費服務,其基礎其實是蒐羅眾多翻譯員成果的數據庫,換言之,翻譯軟件只是把他們的成果據為己有。這類服務固然為不少人帶來方便,但日趨成熟也損害翻譯員生計。
免費網絡資訊「剝削普通人」
他認為在這新冒起的資訊經濟中,普通人的價值不被計算;但那些跟超級電腦有密切關係的企業或人物,則變得價值連城。他指出,網絡興起跟中產萎縮兩個現象一起出現並非巧合,因為要網絡資訊繼續免費下去,便意味茩n摧牷u音樂人、傳媒工作者及攝影師等中產」。
他批評,正是那些希望網絡免費的「蠢烏托邦構想」令那些網絡公司得以決定人們應該怎樣生活,「若資訊在我們的經濟愈見壟斷,我們大部分人的價值都會變得愈來愈低。」
數據價值難定成收費障礙
他相信,要扭轉資訊經濟只惠及網絡巨無霸的現象,便要一改免費網絡的現象,將現時各人免費向網絡提供的數據收費,才能奪回自主權。美國衛斯理學院電腦科學教授梅塔克薩 (Takis Metaxas)向本報表示,雖然「我的資訊幫助了某些人致富,因此我應該有分帳」有其道理,但有不少困難。首先很難界定何為合理的分帳;其次,當個人數據離開了你的私人領域,便可以不容易察覺地無限複製。他又指出,不同年齡的人對私隱也有不同理解,年輕人可能沒所謂什麼也不介意分享,但長大後可能恨錯難返。他說:「試圖去利用一種你不曉得其完全價值的資源,其實是具風險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