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昔日明報]

 
國際
 專家﹕缺乏nation 難重建state

「失敗國家」概念也許不再是華府戰略焦點,但其存在始終無從忽視,不少學者仍在探討成因及藥方。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者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和哈佛大學政治學者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2012年合著的Why Nations Fail(《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便廣受注目。兩人不止聚焦於失敗國家,而是審視全球政經體制,提出分成「廣納型」(inclusive)和「榨取型」(extractive)兩種,認為前者會帶來良性循環,後者則帶來惡性循環,導致國家走向失敗。

「榨取型」體制釀惡性循環

艾、羅二人認為,「榨取型」政治體制將無制衡的權力集中在少數精英手上,繼而從社會其餘部分榨取資源,形成「榨取型」經濟體制;「廣納型」政治體制則令權力廣泛分散在社會,令其他人難以篡奪權力破壞體制,進而形成「廣納型」經濟體制,容許及鼓勵大量人口參與經濟活動,並隨己所好發揮長處,才有可能出現著名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所指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即科技突破促成經濟以至政治發展的更新換代,保持進步活力。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者卡普蘭(Seth D. Kaplan)則從另一角度解讀。他向本報指出,失敗國家多數出現在中東和非洲,主要原因是它們往往是「人造的國家」,由外來的殖民力量勉強建立,劃分方式令這些國家儼如種族、宗教和意識形態等的大雜燴,缺乏社會凝聚力。他形容,當代中東國家被殖民時間較短,不像英國在印度用上數百年時間建立管治體制,更令上述問題雪上加霜。

中東非洲遭人為製造失敗

「國家重建」普遍被視為根治失敗國家的關鍵,但卡普蘭認為,問題出在外界未能清楚區分「民族/國族」(nation)和「國家」(state)的分別,在嚴重分裂的地方故應先建立nation,繼而建立state。

卡普蘭承認不同地方的問題難以一概而論,但歸根究柢,建立nation不能缺少民眾凝聚力和橫向聯繫。

他舉例指出,伊拉克有16至17種宗教或種族群體,索馬里則有不同的地方部族與種族,若無法捏合成一個nation,則無從談建立state,自然不可能改變其脆弱本質。

 
 
今日相關新聞
兩年輕國家困四大陷阱
專家﹕缺乏nation 難重建state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