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在西沙群島海域開展鑽探,遭越南干擾阻撓,越南多地爆發針對華人的暴動示威,有華工喪生,逾百人受傷。中外媒體如何評論事件?
◆中港媒體
《明報》
《明報》5月18日以〈維護南海權益 中國必須提升巧實力〉為題的社評,指出越南爆發反華暴動,無論是保障國民在海外的生命財產,還是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利益,中國政府必須據理力爭。正如解放軍總參謀長房峰輝說,南海地區很多相關國家打了很多井,中國一直保持克制;現在中國到西沙群島鑽井勘探,只是維護己方權益,一些國家卻橫加指摘,有違公道。北京必須加強向國際社會及其他東盟成員闡明立場,以正視聽。
社評認為中國近年在南海問題以緩步擠壓的策略維護權益,論軍事實力,中國毋須懼怕越菲,但巧施外交手腕伸張國家利益始為上策。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奈伊(Joseph Nye)提出巧實力(Smart Power)概念,認為今時今日最有效的外交策略,必須巧妙糅合運用硬實力和軟實力。在處理目前周邊愈益複雜的形勢,中國須加緊提升巧實力,如應協助和拉攏東盟內部的溫和國家,支持泰國回復穩定、協助印尼從經濟動盪中恢復,並盡快與馬來西亞重修關係;亦須積極尋求與印度新總理莫迪打交道。儘管俄羅斯並非善與之輩,但面對美日壓力,中國不妨策略性地借助俄國之力。
社評總結說,中國在東南亞的外交不利形勢,未必一時三刻能扭轉,多向區內其他溫和國家解釋及爭取輿論理解是當前急務。
《環球時報》
內地《環球時報》5月19日題為〈越南用鵪鶉蛋撞中國巨石必自傷〉的評論,指出中國政府5月18日針對越南局勢的措施,包括將中國公民赴越旅遊安全提示級別提升為「暫勿前往」、暫停中越部分雙邊交往計劃等,更開展從越南的「撤僑」行動。評論認為「撤僑」突顯中國實力,也展示其保護境外公民生命安全的決心。評論指越南既想利用國內民族主義對付中國,又不想國內秩序失控,擔心國家經濟發展受損,根本承受不起與中國關係惡化。越南更給自己挖了陷阱,反華騷亂席捲多省,很多反越南現行體制的力量參與,社會穩定遭遇嚴峻挑戰。越南的挑釁撼動不了中國在西沙開採油氣的決心,河內是拿一顆鵪鶉蛋往中國的巨石上撞。評論說越南5月18日採更嚴厲措施控制反華示威,因為當局感到受威脅者不是中國,而是越南自己。
評論最後指出,越南力量太小,又有西方勢力介入,難在與中國的對抗中維持國內團結,或陷入政治混亂,與中國這樣的大國對撞,風險不言而喻。
◆外國媒體
The Washington Post
美國《華盛頓郵報》5月15日以The awkward history behind China and Vietnam's current conflict為題的署名評論指出,近年中國與越南積存已久的南海爭議爆發,兩國過去其實有過共同的意識形態和文化,20世紀中,越南希望擺脫法國的殖民統治,更曾接受中國援助。不過,自從越南戰爭(1959-1975),兩國關係扭轉。1979年中越戰爭,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更說要給越南一個教訓,戰爭傷亡慘重,中國都不願提起。現時東南亞不滿中國帝國主義的情緒日益上漲,菲律賓等國都前所未有地與中國對抗,越南部分暴動背後更是因為中國經濟在越南不斷擴張。過去越南面對中國的壓力採取較含蓄態度,但現時已顯得更有決心。有專家擔心,兩國未來數月的關係會愈見緊張,更有可能導致1979年以來中越關係最嚴峻的危機。
星洲網
馬來西亞星洲網5月19日一篇題為〈越南排華,非一日之寒〉的署名評論指出,越南排華造成一片腥風血雨,背後或隱藏心酸的故事。很多專家認為,越南排華是把自己賴以為生的飯碗給砸了,不但破壞20多年來改革開放建立的國家形象,還趕走許多老闆,經濟勢必衰退,且國際形象受損,經濟無法在短期內復蘇。作者認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爭奪土地或許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更多的是宣泄一直以來不斷被欺壓、矮化和放逐的不滿。作者指出,歷史上的中國和越南不僅是領土相連,自秦始皇開始越南的土地就附屬於中國,兩國關係一直處於宗主國和藩屬的不對等關係,這種關係一直延續,中國看越南時的視線始終矮一截。
作者警惕馬來西亞也是充滿種族間權利不對等情况,長久下去人民會分化。作者認為,今時今日人與人、國與國間的關係不應是寄生、附生,而是共生、共存。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瓜葛愈來愈大,國家及人民不能圈地自限,而不對等的關係終會走向極端,導致關係決裂。越南排華令人悲傷,亦應令人反省種族不平等關係可能帶來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