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社會進步,外觀儀容愈趨重要,牙齒的潔白度漸受大眾關注。不同的美白牙齒方法在香港大行其道,部分漂牙產品毋須醫生處方,有些漂牙方法則需牙醫操作、並需在診所進行。究竟自己動手漂牙是否安全?什麼情況下需要牙醫出手襄助?自己動手漂牙,與牙醫操作的療程又有何分別?
走進超級市場、大型連鎖店或藥房,貨架上擺滿聲稱有助牙齒變得潔白的產品,既有牙貼、牙膏,也有猶如畫筆等不同形態的牙齒美白產品。蠢蠢欲動打算向貨架上的產品伸手之前,你可曾認真思考,究竟藏在口腔的牙齒是否真的適合漂白?牙齒們是否藉着貨架上的美白產品,便能變得潔白?在眾多不同牙齒美白方法下,我們應如何作出選擇?
先確定齒色改變原因
漂白牙齒的方法林林總總,需要醫生介入的程度愈高,價錢也愈貴。撇除金錢上的考慮,選擇使用哪一種方法的首要因素,應是牙齒變色的成因。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代表(牙科)、家庭牙醫學專科委員會主席李健民醫生表示,選擇美白牙齒方法之前,應要先了解牙齒變色的原因,他強調:「先確定引起牙齒變色的原因和種類,才能決定如何選擇美白牙齒的方法。如果是外來色素,可能由牙醫洗牙已可以去掉污漬。若果是由牙齒病變引起,例如蛀牙,如不處理病灶,漂白產品根本無法改變齒色。盲目使用漂牙產品不能達到美白效果之餘,更可能延誤牙患問題。」
牙齒變色的成因可分為外在和內在因素兩方面:
外來色素:
˙飲食影響:含有色素的食物,如車厘子和紅菜頭等蔬果、飲料如咖啡和紅酒、調味品如豉油、咖哩醬料等,都會把牙齒染色;
˙吸煙:燃燒煙草時釋放出的尼古丁會附在牙齒表面,使牙齒着色;
˙口腔清潔:口腔清潔欠佳,牙齒邊緣出現灰黑色的牙垢和牙石等。
內在色素:
˙藥物:若在牙齒發育時服食抗生素「四環素」(tetracycline),它的色素有機會由血液帶到牙胚並沉積在牙齒,令齒色變成灰色或黑色;
˙氟斑:牙齒發育期間因暴露在高濃度的氟化物中,引致牙齒琺瑯質形成過程受阻,琺瑯質上長有白色或棕色條紋或斑點;
˙牙齒耗損:牙齒琺瑯質愈來愈薄,內層的偏黃色的象牙質逐漸外露;
˙牙齒組織變壞:如蛀牙或牙齒壞死,會令牙齒變深色;
˙遺傳及發育受阻。
牙醫: 已檢查者可自助漂牙
現時香港可行的牙齒美白方法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非處方(Over-thecounter)、市民可自行購得的不同形態的產品,如牙膏、牙貼或美白筆等;第二類為需由牙醫提供、但巿民可在家中自己使用的美白產品;第三類為必須到診所由牙醫操作的美白療程。
李健民強調,只要已接受牙醫檢查,確定牙齒健康狀況及適合使用漂白產品漂牙,牙醫不會反對使用非處方的牙齒美白產品。他說,非處方的美白產品所含的有效成分較低,而且產品的成分與口腔組織接觸時間較短,相對安全,成效一般可令齒色變白三至四度。若牙齒變色不嚴重,可先選擇較便宜和方便的非處方美白產品。
貨架上不同的產品均聲稱有效美白牙齒,它們有何分別?如果無法自行取捨,或可考慮請教社區藥房藥劑師的意見。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藥劑師表示,雖然牙齒美白產品並不歸類為「藥品」,但藥劑師仍能為市民解答美容產品如化妝品、洗頭水和牙齒美白產品成分的安全和有效性等問題。
光學療程需由牙醫操作
李健民提醒,坊間部分美白產品會附送牙托,使用時需注意該牙托並非度身訂造,把盛載着啫喱狀漂白劑的牙托套上牙齒時,要小心牙托若不配合牙齒形狀,會導致漂白劑溢出或滲漏到口腔,引致牙肉損傷或易被吞服。縱然漂白劑劑量低,可迅速分解,但吞食漂白劑仍存有造成胃部和消化系統不適等風險。
如果齒色問題較嚴重,或希望在家自行漂牙時使用符合自身牙齒的牙托,可考慮向牙醫求助,訂造自己的牙托,以及經牙醫購買專業使用的濃度較高的漂白劑,例如3.5%至6%的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漂牙產品。使用時緊記要遵從牙醫指導和做足口腔組織保護措施,而漂白時間的長短,亦需跟從牙醫的指示。使用由牙醫提供的家用漂牙產品,一般療程於兩至三周後見效,可改變八至九度齒色,但費用當然會較坊間一些數十至數百元的非處方牙齒美白產品昂貴。
至於必須在診所進行的光學輔助牙齒美白療程,現時的選擇有藍光漂牙。李健民稱,藍光漂牙是藉光源加速牙齒表面漂白劑的氧化作用,使牙齒顏色變淡變白。藍光漂牙通常針對較頑固的牙齒變色問題,適合接受療程的人士,同樣需要於牙齒表面塗上漂白劑,美白效果也是改變八至九度齒色,療程約需一小時便能完成,可見即時效果。
牙齒美白技術有限制
李健民稱,現時的牙齒漂白技術一般來說安全度高,然而,牙齒美白仍有可能出現牙齒或口脣敏感、刺激牙齦和口腔黏膜組織、損傷琺瑯質和牙髓等副作用,但程度輕微,毋須過分擔心。
但他提醒,漂牙技術有一定限制,例如只適用於真正的牙齒,對鑲牙和牙套等假牙則無效;因抗生素四環素所致牙齒變成啡黃者,因色澤根深柢固,漂牙效果有限,會建議使用其他方法,例如貼牙面或牙套。此外,目前未有足夠科學數據證實漂牙劑會否影響孕婦和胎兒的健康,故建議孕婦不宜進行任何形式的漂牙;牙齒極度敏感者、曾接受電療等口水分泌減少人士,都不宜接受漂牙療程。現時香港牙醫專業指引亦跟隨英國做法,不為十六歲以下人士進行漂牙療程,避免牙齒發育受療程影響。
是藥還是化妝品?
牙齒漂白劑於香港不屬藥劑品,不受《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監管。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曾審查牙齒漂白產品的資料,從而決定在監管上這些產品屬藥物還是化妝品類,最終FDA把相關產品屬類為化妝品類。
根據美國聯邦食品藥物與化妝品管理條例(Federal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的第201(i)章,美容產品的定義為:
1. 揉擦、沖洗和噴灑在人體任何一部分的東西,清潔、美化人體,以改善漂亮程度和外觀;
2. 任何被製成以上所述東西的成分,但不包括肥皂。
家用漂牙產品成分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藥劑師稱,坊間常見的家用牙齒美白產品成分可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含研磨劑(Abrasive)如硅氧(Silica)的去漬牙膏,刷牙時微細粒狀的硅氧會與牙齒表面摩擦,可把污漬和牙垢擦去。不過,若刷牙時太大力、研磨太大粒和粗糙,長時間使用有機會損害琺瑯質,令象牙質外露,引致牙齒敏感和容易受蛀。
另一種產品是含有過氧化物的牙貼和美白筆, 一般以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 俗稱雙氧水) 或過氧化碳二胺carbamide
peroxide, 又稱碳醯胺過氧化) 等作為漂白劑, 以透明膠片和筆掃把漂白劑塗抹在牙齒表面, 利用漂白劑產生的氧化化學過程, 漂白牙齒表面的污漬或色斑。雖然大部分產品的濃度較低(一般含6%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 但部分產品無標明漂白劑的濃度,長期使用或使用濃度過高的過氧化物,可能增加刺激牙肉和損害牙齒琺瑯質的風險,應先諮詢牙醫專業意見。他建議市民
若使用家用牙齒美白產品一星期後如無效,應向牙醫尋求協助。
藍光漂牙 六周後見真色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代表(牙科)、家庭牙醫學專科委員會主席李健民醫生提醒, 由於藍光漂牙療程期間, 藍光的能量會導致牙齒水分流失, 令齒色看來更白, 約六至八周後真正的漂白效果才會浮現, 其時齒色度數相比即時的效果,可能稍微有偏差。
他又提醒, 巿民需調整對牙齒美白的期望:「道理正如即使面部膚色變白了,但五官不會改變, 縱有改善, 看起來也不會突然變得更俊俏。」
撰文:郭慧嫻
攝影:曾梓洋
部分圖片: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