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圖片
放大
 

[昔日明報]

 
副刊
 幽默 情話 溝通
增強中國夫妻幸福感

中國夫妻自古講究「相濡以沫、相敬如賓」,但這樣又是否真的好呢?其實不然,為什麼?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中國夫妻所缺少的5大東西吧。

傳統的婚姻中,人們喜歡把對配偶的愛融入點滴生活,這一點固然重要,卻少了些調劑與樂趣。婚姻專家指出,與國外夫妻相比,中國人的婚姻容易缺少以下的婚姻藝術:

1. 幽默

幽默能化解、緩衝矛盾,消除隔閡。幽默包含了很多資訊:愛妻子、哄妻子高興、讚美。妻子接收到這些資訊,心情自然多雲轉晴。

2. 親昵

中國夫妻大多羞澀,覺得「親昵」是黏糊的表現。但研究顯示,擁抱、親吻等表達親昵的動作,是婚姻的必需品。日本愛妻家協會就發起過一個「擁抱妻子計畫」,要求丈夫每天給妻子幾個擁抱,包括每天出門時的「常規擁抱」,在等車、等紅綠燈時的「伺機擁抱」,從背後擁抱,摟著腰緊貼在一起的溫情擁抱。

3. 情話

有研究表明,夫妻間每天至少需要說3句情話,如「我愛你」、「我想你」等。美國休士頓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還發現,對著愛人的左耳說甜言蜜語,更能打動對方。

4. 溝通

素有「愛情博士」之稱、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教授黃維仁指出,婚姻幸福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溝通和解決衝突。「要加強溝通的效果,一方面要用讚美代替批評,尤其不能人身攻擊,另一方面要少用程度性的修飾詞,如「經常」、「總是」、「太」。此外,溝通要避開身體疲倦、饑餓、生病或工作繁重等4個時段,不然會影響效果。

5. 浪漫

浪漫未必是鮮花美酒、必須以金錢為代價,其形式豐富多彩,主要內涵就是「為伴侶做他 / 她喜歡的事」。比如,妻子喜歡看電影,丈夫能耐著性子陪她看完,就是浪漫;丈夫夜班回家,妻子開著臥室的燈等待,並端上一碗熱乎乎的粥,也是浪漫。

如果中國的夫妻能夠做到以上5點的婚姻藝術的話,生活將會更加完滿,增強幸福感。

------------------------------------------

男性分泌物

也能致懷孕

男性射精前的分泌物包含精子,即使男性在性愛過程中沒有在陰道裡射精,也有可能有少量精子隨著分泌物進入女性身體,造成懷孕。

因為男性射精前的分泌物包含精子,即使男性在性愛過程中沒有在陰道裡射精,也有可能有少量精子隨著分泌物進入女性身體,如果女性此時處於排卵期,懷孕的機率就非常大了。這種避孕方式與體外射精很相似。體外射精是指在性交接近高潮、即將射精的瞬間,人為中斷性交,在女性陰道外排出精液的做法。這樣的避孕方式不僅容易失敗,還容易造成功能性不射精症,引起早洩和勃起功能障礙。

所以,如果不打算要孩子,最好選擇更可靠的避孕方法,例如勃起後戴上安全套、口服避孕藥等。你愛人最好到醫院進行血液檢測,看是否出現意外妊娠。

------------------------------

運動加速血液循環

避免性冷淡

運動有益身心,人人都知道,不過真正堅持下來的能有幾個呢?除了晚上的墊上運動,很多都市人的運動方式就只有擠車和沖咖啡了。然而,如果你不想未老先衰,或者晚上想有上佳表現,適當的運動是很重要的。

增強心肺,長保性慾

如果女士想你的伴侶性能力增強,或者做愛時氣勢磅礴,就應該多鼓勵他做運動。根據醫生建議,男士們做適量運動,例如游泳、跑步、做健身等,都可以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新陳代謝正常,精神自然爽利。但大家不要誤會,正常不代表做愛會持久,但至少可以保持正常性慾。

加快血液循環

預防性冷感

多做運動,男性可以增強性慾,而女人則可以令血液循環加快。那又有什麼好處呢?這其實是為了避免或減低性冷淡情況出現。歐美多份女性醫學報告指出,平日定時做運動的女性,出現性冷感的機會比不做運動的少七成,主要是由於血液循環,可以令神經反映變得敏銳。當一有身體接觸,自然就會興奮,哪裡會有性冷感呢?

足夠營養

增持久力

男女習慣了適當運動,自然胃口大增。這個時候,就要攝取足夠的營養去補充體力。據一些中醫表示,腰果、雞蛋、鮮奶都是最常接觸而又有高營養的食品。此外,在日常飲食方面,三餐不宜吃得過飽,應保持七成飽的狀態,這樣可以長期精神爽利,且高度集中,有助提升性興奮及女性快感。

如運動過量

易致性無能

雖說,運動有很多好處,但性愛不能過多過劇,一旦過量,就會有反效果。同樣,運動也不能過量。跑步或游泳過分激烈,就會拉傷筋骨,而且還會影響性愛。做運動必須量力而為,並非所有運動都適合每一個人,例如舉重,如果沒受過專業訓練就舉得太重,只會損害身體,很容易拉傷肌肉。一旦重要部位受損,極大機會引發性無能,到時變有心無力就慘了。

-------------------------

中年獨居

易患抑鬱

部分人投身社會後選擇獨自在外租屋而居,芬蘭一項長達七年的追蹤研究發現,約四十歲的獨居人士患抑鬱症的風險,比與他人同住的高八成。

芬蘭職業健康研究所於2000年至2008年間,追訪了近3,500名平均年齡為44.6歲人士,其中包括1,695名男性及1,776名女性,14.5%為獨居。研究人員分析了受訪者的生活情況、社會心理因素如社區支援及工作環境、社會經濟因素如學歷及就業狀況、吸煙和飲酒習慣等健康行為,以及他們使用抗抑鬱藥物情況。

結果發現,受訪者於研究期間使用抗抑鬱藥物的比率,由起初的6.2%升至17.2%。獨居人士服用抗抑鬱藥的比率,較與他人同住的高八成。在女性受訪者中,三分一人患上抑鬱症風險與社會經濟因素有關,例如低學歷及低收入等;男性的風險因素,包括過量飲酒、工作和生活缺乏支持。

研究員表示,是次結果未能證實獨居與患上抑鬱症存在因果關係,但估計因獨居而產生的社會疏離感、缺乏家庭支持和缺乏對別人的信任,會造成重大的生活困難。

 
 
今日相關新聞
幽默 情話 溝通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2017嚙踢��琜蕭薴�擧���辷蕭嚙� 2017嚙踝蕭��𢛶�𣳇�䕘蕭嚙踝蕭1&2 嚙賭�嗵�𡜐蕭嚙踝蕭���181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