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年政府基建造價不斷上升,要節約工程費便要在工程設計上多花心思。造價逾6億的跑馬地蓄洪池工程正如火如荼,渠務署承建商提出破天荒的「零樁柱」方式,興建佔地約3公頃、容量6萬立方米(約等於24個標準泳池)的地底蓄洪池,令造價減少一成、即約7200萬元,並可避免打樁引起噪音及震動,影響周圍豪宅及馬場跑道,整個項目可提早約3個月完工。 新工程合約 承建商發揮創意 渠務署總工程師陸偉雄接受訪問時表示,跑馬地蓄洪池屬政府「新工程合約」項目中最大工程。所謂「新工程合約」,有別以往承建商依足政府規定施工,強調雙方伙伴合作精神,並新設提升成本效益和降低風險的條款。「新工程合約」下,承建商在施工期間可發揮創意,重新設計蓄洪池的建造方式,若成功節省大筆工程費用,省下的費用會平均攤分,政府把餘款撥歸庫房,承建商則「有錢落袋」;相反,若工程超支,承建商也要承擔,故「新工程合約」可令承建商有動力全速施工。 大幅減低噪音 僅接1投訴 陸偉雄表示,為提升跑馬地的防洪能力,渠務署於跑馬地馬場中央興建一個容量高達6萬立方米的地底蓄洪池,原來設計要向地底打進533支樁柱,至40米深的地底石層,以防止混凝土蓄洪池,在注滿水時浮起。施工期間,承建商提出「零樁柱」的構思,把整個蓄洪池置於泥面上,但需要24小時抽走部分地下水,令水位降至蓄洪池以下。由於毋須打樁,施工期間大幅減少使用重型柴油機,空氣污染物、噪音及震動大減,令工程自2012年9月動工以來,渠務署至今僅接獲1宗投訴。 渠務署又計劃於蓄洪池範圍內,興建一座小型濾水廠,處理收集得到的地下水及雨水,供康文署用於溉灌及}廁,每日供應600立方米,變相節省食水。陸偉雄指出,政府曾研究重用雨水,但結果顯示涉及需要投放大量資源,例如過濾及耗用大量電力,未必合乎成本效益。 本港目前有兩個蓄洪池,分別位於石硤尾及上環,跑馬地蓄洪池首次採用自動化監察系統,彈性控制從上游分流至蓄洪池的雨水流量,令蓄洪池容量由8萬立方米減至6萬立方米,另外透過淺缸設計,以節省水泵電量,亦可降低建築成本和時間。該工程共分兩期,目前興建的蓄洪池體積約3萬立方米,預料可於明年雨季前完工,令跑馬地一帶可以抵禦20年一遇的雨量,之後會展開第二期工程,把蓄洪池擴展至6萬立方米,可抵禦50年一遇雨量,料於2017年雨季前完成,到時摩利臣山道和立德里交界的水浸黑點可以除名。 明報記者 馬耀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