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欄目簡介:以另一種角度理解中國歷史,以小見大,發掘中國歷史及文化的趣味
我們這代受日本動漫及流行文化浸淫長大的人,對於日本文化總有種親切感,卻也常被長輩們視為不愛國的「哈日族」。但哈日與愛國是對立的嗎?清代末年的哈日風潮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以前讀中史教科書時,常疑惑為何清末的革命黨人一失敗就逃亡日本?維新失敗的康有為、梁啟超,又為何在日本聚首?無可否認,清末政治受日本影響甚深,康、梁主導的百日維新,正是以日本明治維新為藍本;而清朝也屢派員赴日本考察,以至晚清改革的政治、教育、軍事等制度也頗多參照日本。
留學風潮 日本居多
不過官方的學習還未及學生留學風潮厲害。20世紀初的第一波留學潮中,留學日本的人最多,當中有大量後來的著名文人如陳獨秀、魯迅和周作人兩兄弟、錢玄同、李大釗等,很多人後來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堅;而黃興、孫中山的革命活動,骨幹成員也大部分曾留日。湖廣總督張之洞更編寫留學指南大力鼓勵及派遣學生赴日,他管轄的湖北正是官費派遣最多留日學生的省份。知識分子們正是在留學日本中探索救國之方,可以說日本成為了中國的學習對象。
為什麼中國大力學習日本呢?固然甲午戰爭戰敗,清朝的洋務運動完全被明治維新比下去,日本從被迫開國一躍成為強國,令中國人既羨慕又有危機感;但中國人學習歐美還不如學日本般狂熱,更在於日本與中國文化底層相似,卻能憑荍鼣y傳統而變強,其經驗比歐美更具參考價值。張之洞說留學日本的好處是:「路近省費,可多遣;去華近,易考察;東文(東指日本)近于中文,易通曉;西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當然現實亦是,清末財政緊絀,原本考察歐美的官費留學計劃都改去日本。
留日探索救國之道
這種哈日風氣的形成,日本亦下了不少工夫。為積極吸引中國學生,除官方游說外,亦設有專給中國人的學校,又用庚子賠款設立獎學金;而革命活動,康、梁在日辦報,都有日本人資助,還有日本人想撮合保皇派與革命黨。究竟他們是純粹仗義幫助鄰國,還是想持續握有對中國的影響力,則不得而知。
知多
明治維新成功嗎?
長久以來明治維新(自1868年開始)的成功被廣泛敘述,但二戰後開始有人反思﹕維新真的成功嗎?短期富國強兵目標達成了,但為此大力扶持軍事工業及財閥,令日本倒向軍國主義,正是二戰遠因;政治上長州、薩摩兩系軍閥長期傾軋,農民生活貧苦,洋化與民族信念的衝突等問題並未解決,以長遠目光看來,明治維新確實稱不上成功。而作為維新主調的「洋化」,其實很長時間只於上層社會流傳,直至大正時代(1912至1926年)才真正滲透民間。我們熟悉的拉麵及「三大洋食」咖喱飯、炸豬排、炸肉餅,正是在大正時代才廣泛傳播開來。
文:葉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