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施政報告》建議每年撥款2億在中小學提供「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及在文憑試加開應用學習中文科,助少數族裔生學習職業中文。樂施會建議將學習架構延伸至幼稚園,效法美加等地設立「獨立班」,以適合少數族裔學習中文的方式教授及評估。
本港在2012/13年度有2.7萬名非華語學生在政府資助或官立學校就讀;但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在港15歲或以上修讀全日制專上課程的少數族裔,僅佔整體少數族裔學生的1.3%,較全港學生達12.5%的比率相差甚遠。
小學與港生分開上課
在港出生的巴基斯坦裔中五生沙莉士(Sehrish)指出,以往入讀教育局的「指定小學」,少數族裔及本地學生分開上課,互相不會溝通,升中後也因校內大部分屬少數族裔,缺乏在生活中以廣東話與人溝通的語境。反而她在小時候入讀的幼稚園以英語授課,至今可讀也可寫,相比中文甚至母語(包括烏都語等)更為精通,故少數族裔學習中文也應由幼稚園開始。
樂施會香港項目經理黃碩紅指出,研究發現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等地,都會為非英語生設「獨立班」,評估後達流利水平,可返回主流班與當地生一同學習。
因此,項目高級經理曾迦慧認為,現時的「中國語文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暫只訂立小一至小六程度,建議需延伸至幼稚園及考慮如何銜接至中學,同時應設「獨立班」調節師生比例、學習目標等,及訂定中短期政策目標,包括考量未來6年非華語生的大學入學率。
盼資助師訓
她又建議,現時的「中國語文校內評估工具」應具體訂出中文程度指標,以助學生返回主流班上課,並由大學資助委員會將「中文為第二語言」的師訓課程納入資助名單,以增專業師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