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語言文字是國家民族維繫其意識形態的重要工具。中國人用漢字,但現時分成兩種。簡體字(內地稱為「簡化字」)是中國大陸的法定文字,而繁體字在香港、澳門、台灣仍然沿用。
內地學者:簡化字不影響文化傳承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史哲學部2009年舉行第五次國學研究論壇,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寧以《20到21世紀漢字問題》為題演講,指出對繁體字推崇的背後,反映出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同,但暗含茪ˇA合新時代的因素,那就是盲目復古。
著名語言學家江藍生則表示有些繁體字筆畫多、讀音亂、檢索難,不利於文化的普及。他認為推廣簡體字後,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起到很大促進作用,而且並不代表簡體字就不能傳承文化,簡體字同樣是人民的創造,主要利用了六書造字的方法。
除文字之外,粵語和普通話的使用也引起不少爭論。2014年2月初,教育局網頁一篇專題文章中,將廣東話定義為「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引來網民質疑政府想以普通話取代廣東話,教育局後為此道歉。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指出,《基本法》及《法定語文條例》下的「法定語文」,均指書寫的書面語,沒有規定口語應以哪種語言作「法定語言」。《基本法》第9條規定,香港特區的行政、立法與司法機關可採用中文和英文為正式「語文」,《法定語文條例》亦沒有規管口語。
「扼殺語言即扼殺文化」
2010年有廣州市政協建議電視台改普通話為基本用語,有民眾發起連串「撐粵語行動」。廣州歷史學者葉曙明認為「講粵語的廣州人就是大慼A粵語是母語。至於普通話,顧名思義是全國普遍通行的話,但不等於唯一的語言。扼殺一種語言,就是扼殺一種文化。對於以這種語言為母語的人來說,就是挖斷他們的文化之根。」
■相關概念
語文教育(language education)
文化隔膜(cultural barrier)
身分認同(sense of identity)
多層思考
1. 中文大學物理系博士課程入學試引起什麼爭議?
2. 你認為以上爭議對考試的公平性有何影響?
3. 語言和文字如何代表一個國家/地區的文化?試以香港為例說明。
參考資料
1.〈簡體字出卷 中大道歉設重考 港生憂對內地生不公 倡按面試取錄〉,《明報》,2014.02.11
2. 新華網,〈專家稱簡化字不影響文明傳承 由繁入簡符合規律〉﹕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3-07/23/c_1250478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