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弘揚佛法有不同方式,有人進軍娛樂界,亦有人默默走入社群。佛門清靜地東涌羅漢寺沒有隱世,相反法師每星期走到東涌社區會堂講佛傳教,一年前甚至行多一步,收集善信食剩的廚餘,經過寺內新添的廚餘機製成肥料,再種植有機蔬果,貫徹佛家宣揚的惜福精神。「將剩食循環再用,就是一種因緣果報。」住持演慈法師如是說。
羅漢寺位於東涌石門甲,有40年歷史,除了以大雄寶殿和天然岩洞內的十八羅漢聞名外,齋菜亦受教徒和遊人歡迎。該寺廚房每天都產生一批菜頭、果皮等未經烹調的素廚餘,以前只會棄掉,演慈法師前年剛巧在佛教慈敬學校看到廚餘機的好處,便決定在去年初引入一部,將這些生廚餘(即未經烹煮、處理所剩的食材)製成肥料,用作寺內耕種。佛寺更趁每周到東涌社區講佛的機會,一併回收善信家中的生廚餘。
每周東涌收善信廚餘
以前羅漢寺亦試過人工堆肥,但缺點是需要大地方,發酵時間長,亦惹來不少昆蟲。現在廚餘機每次可收集100公斤廚餘,運作12小時便可將廚餘體積減少近九成,變成一蝴釭d土般的肥料,每周開兩次,每月電費約200元。
肥料用作寺內耕種,令泥土肥沃,義工們在耕地上種植不同種類的蔬果,例如莧菜、包心菜、早水蘿蔔、肉茄、薯仔等,無用的皮核輾轉成為鮮滫瑤酊G。「佛家講求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環保好像是近幾十年才流行,但其實佛教教義是提倡節儉、惜福,一早已講環保。」演慈法師說。
義工珍姐是皈依多年的佛教徒,是一名家庭主婦,她主力負責這個惜福計劃,一腳踢每周操作廚餘機兩次,再將肥料曬乾再落肥,每日澆水修剪枝葉等。「種植是要天天看顧,特別是打風落雨後,所以這幾年以來沒放過10天假。但佛門弟子就是這樣,的確辛苦,熱天更不用說,但好有意義,好有滿足感。」珍姐說。
珍姐形容自開展項目以來,自己對飲食更講究,「我食長齋,一向注重飲食,但其實即使是自己種,是否真正健康,還有很多因素,例如肥料。肥料也可能有重金屬,我幫手做這件事後更有體會」。她為嚴控廚餘機生產出來的肥料要天然,會仔細檢查收回來的廚餘,「有時有些保鮮紙、膠袋,我要統統揀番出薄v。為了推廣素食及令肥料質素更好,羅漢寺在社區只回收生的素食,如瓜果的皮、核、菜頭等。不過,這些有機蔬果的生產量不足以讓遠道來食齋的客人所用,故暫時只供羅漢寺的法師和義工們享用。
自家菜少 僅供法師義工享
這類處理量達100公斤的廚餘機,市面售價近30萬元,月租近1萬元,一些大型機構或屋苑有租用。羅漢寺用的一部是由名為環創社的環保團體免費借出,其營運總監張沛強表示,有些成員本身從事廚餘機生意,希望透過非牟利機構回饋社會,將廚餘回收的好處推廣給社區。
環創社創會成員兼立法會議員鄧家彪稱,羅漢寺的惜福行動在東涌社區中是個很好的嘗試,宣揚減少廚餘及消滅廚餘,希望政府重視對社區處理廚餘的支援。
明報記者 蔡傳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