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醫管局兒科新症門診輪候時間最長是新界東聯網,約有200名病人最長要等53周,其中以北區醫院普通兒科最多跨境兒童求診,令該院備受壓力。北區醫院和大埔那打素醫院發放特別津貼給兒科醫生,協助清理積壓個案。威爾斯親王醫院則擬安排隊尾病人早些見普通兒科醫生,除非病人需處方生長賀爾蒙,才轉介往「成長科」跟進。 兒科輪候時間可上網查詢 為提升專科門診輪候時間的透明度,醫管局昨起將網上公布輪候時間的範疇擴展至兒科服務,新症輪候時間最長是新界東,需等候53周;最短是新界西,需等候15周。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質素及標準)邱家駿醫生表示,新界東聯網約有1300名輪候兒科病人,而新界東聯網醫務統籌兼威院兒科主管李志光說,印象中約有200人排在隊尾,李指穩定新症多數是關乎長得矮細等成長問題,也有患輕微哮喘,以及有些女童經常覺得頭暈。他指緊急個案可在一星期內見醫生,半緊急個案可在7星期見醫生。 北區無兒科 須調人手處理 但李志光承認,十多萬跨境兒童確為北區醫院兒科帶來壓力,由於北區醫院無兒科,醫生人手由大埔那打素醫院兒科調來負責,故北區兒科排隊尾的病人最長要等53周。另因兒科醫生人手不多,北區和那打素兩院只能靠發放特別津貼給兒科醫生,協助清理積壓個案。 家長憂「矮細」 醫生:不是病 李志光說,大部分排隊尾的是因成長問題來求診,他指「天生細粒些、纖瘦些」不是有病,可以由普通兒科醫生跟進。除非病人在普通兒科跟進了一段時間後仍有問題,需要接受檢查和治療,如需要處方生長賀爾蒙,才轉介往「成長科」跟進。 新界東3間醫院之中,只有威爾斯醫院兒科設有成長科,李志光指威院計劃為部分心急的家長分流其子女早些見普通兒科醫生,因威院普通兒科只需等20多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