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2012年8月提出改劃36幅共27公頃的「政府、機構或社區」(GIC)地皮作房屋發展,至今逾1年,卻事倍功半。發展局表示,現時只有18幅GIC地皮已完成或正進行改劃,僅涉約5400個單位,不及每年私人住宅供應目標2萬個的四分之一,另有4幅地皮已改劃觸礁。據悉,今年《施政報告》仍會增加住宅用地方法,但重點會是改劃更多面積較大、可建單位更多的綠化地帶。規劃署說,第二階段檢討綠化地帶的工作即將完成。
去年施政報告建議36幅GIC地皮改劃住宅,料可提供1.19萬個單位,但不少在改劃時遭地區反對,成效事倍功半。發展局回覆本報查詢時說,截至去年12月中,有18幅GIC地皮已完成或正進行改劃,僅佔目標一半,包括地盤面積近66萬呎的馬鞍山白石綜合發展區用地、荔枝角發祥街西及深旺道交界等。本報計算,該18幅地皮約提供5400至5600個單位。
改劃中地皮 部分仍遇地區反對
不過,已進入規劃程序的土地,仍有不少是爭議項目,未完成改劃,包括預料今年首季交城規會審議的九龍塘聯福道前李惠利學校地皮,政府擬興建495個單位,但大批浸大師生反對;另擬建480個單位的油塘碧雲道及高超道交界,地區亦強烈反對。
發展局承認有4幅地皮改劃觸礁,包括馬鞍山鞍駿街一幅臨海「蚊型」地皮,原擬興建220多個單位,但被鄰近屋苑迎濤灣住戶極力反對,城規會最後維持該地為GIC。山頂柯士甸山道36號用地,則因多個政府部門贊成在該地設立天文觀測中心觀星,城規會上月同意維持為GIC。餘下兩幅地皮分別位於沙田及粉嶺,但發展局以該兩地皮牽涉其他部門為由,未提供具體地址,規劃署正展開餘下14幅地皮改劃。據政府最早公布的GIC地皮,包括上水27區彩園路、粉嶺49區雍盛苑南路、屯門54區等GIC地皮仍未完成改劃。
消息人士稱,過去一年,政府全力改劃GIC地皮,令GIC地皮用得「七七八八」,料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會轉攻荒廢或沒植被的綠化地帶,研究透過增加改劃綠化帶,提升短中期的房屋土地供應。
本月已倡10綠化地轉住宅
政府去年提及改劃13幅綠化地帶共57公頃土地,料可提供2.3萬個單位。規劃署本月已建議改劃6幅大埔及4幅屯門綠化地帶作住宅,包括將鄰近大埔醫院、原撥作私家醫院用途的9公頃綠化及GIC地帶興建5400個單位;山塘路近荔枝山東面的一幅綠化帶亦擬建最多2080個單位。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表示,政府原預作GIC的地皮,大多是面積較小、發展密度較低,若轉作住宅,可建單位不會太多。且從規劃角度,政府需物色另一幅GIC地皮替代;加上改劃GIC地皮要面臨各區反對聲音,「時間上政府以為改劃GIC地最快,實際未必,隨時因快得慢」。
劉炳章﹕長遠需填海開發新界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劉炳章稱,改劃GIC地皮只是政府權宜之計,長遠而言,需開發新界及填海增加土地供應。他建議政府在部分GIC地皮賣地時加入限制條款,要求發展商提供一定的GIC樓面,甚至是GIC及住宅的混合式發展。據他所知,規劃署正進行有關研究,確保有足夠社區設施。
明報記者 蕭輝浩 黃俊鋒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