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昔日明報]

 
港聞
 集師廣益﹕網絡言論自由的界線

【明報專訊】評論有沒有自由?在言論自由的社會,我們多認為想說就說,不用多想。尤其是在沒有記名制度的網絡世界,匿名制度保障了不少人對政府利用公權力審判的恐懼,放膽指出政府問題。當中國政府推行網上實名制的時候,在香港的評論人都視之為洪水猛獸。

這種論調的起點,是相信「真理愈辯愈明」。討論愈多,好意見愈能脫穎而出,讓社會從中找到最好想法。

實驗﹕侮辱留言 影響判斷

然而,這種自由至上的論調受到科學家的質疑。美國著名科學雜誌《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宣布,2013年9月起關閉雜誌網站的評論功能。有科學家發現網站上愈來愈多人以煽動性及不客氣的言詞留言,他們好奇人們讀了這些留言,會否影響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於是,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讓上千名的受測者閱讀一篇關於科學技術的網誌,隨之分成兩組,一組的留言多帶侮辱字眼,另一組評論的用字則較斯文。實驗顯示,留言較具侵犯性的,會令受測者對文章的理解各走極端,只要評論者多留下一點人身攻擊,受測者都會質疑自己是否看輕了事情的負面影響。

換句話說,科學家認為這些冒犯性的評論不但沒有鼓勵溝通,反而令同意與不同意這些科學報道的讀者鴻溝拉闊,讓人進一步質疑科技甚至科學的可信程度。他們認為,既然評論者會動搖讀者對科學的觀感,或會影響公共政策(例如公共衛生的政策),而政策又會影響到科技資助及發展。如此推斷下來,他們認為關掉評論功能似乎是合適的選擇。

網絡「自由」更礙正反意見交流?

讀者或會反駁,這豈不是減少了與論敵溝通的機會?說好的「真理愈辯愈明」呢?編輯在文章的結尾說:網絡平台有很多,不直接在我們的平台上給我們回應,還有其他社交媒體,論戰不一定要在我們的版面上演。這樣,公眾還不是繼續討論?他們豈不是掩耳盜鈴?

但掩耳盜鈴的會不會也是反駁的讀者?一般人的社交平台無論如何也是以朋友為主,尤其是當用戶可以「friend」和「unfriend」其他人的時候,我們畢竟還是活在一個與自己的文化或價值觀相同的圈子堙C幾次論戰後,意見不同的人選擇的多不是真理,而是絕交。結果是,類似的意見在保持交往社交圈子堸j蕩,像在回音室堙A最後只是價值觀雷同者之間的「真理」愈來愈明白,相反的意見則更容易被排斥,對立於是更明顯。

這樣看起來,網絡只帶來自由空間,卻沒有理性和開放;而由於自由往往被濫用,討論往往流於感性和情感宣泄,更限制了不同意見之間的交流,結果是封閉。對刻下的香港而言,興許是建制與保守人士常常提及的問題:「爭拗如何妨礙香港發展?」他們大可以借此說,香港的撕裂正源自於他們口中的謾罵;而內地的網絡實名制看起來也似乎不是問題;於是我們該問的是,到底自由、理性與開放三者,有沒有矛盾?

■關鍵字

評論(comment)

敢言(vocal)

互聯網(internet)

公權力(public power/ state power)

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

(www.LiberalStudies.tv)

文︰陳樹鳴老師

 
 
今日相關新聞
集師廣益﹕網絡言論自由的界線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