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情趨淡民調大減 機構轉研政策 港研:更如實衡量管治表現 李立葝~政府參考變少
【明報專訊】民意調查反映民情走向,惟近年民調機構發表的民調大減。其中香港研究協會過去5年公布的民調累計減少七成,去年已終止特首及官員民望調查,主席蘇祉祺解釋,市民對政治關注度大減,政治民調「價值值得商榷」,轉型加強政策研究。中大新傳學院教授李立葞嶀腄A民調減少影響政府制定政策時掌握民情,「如果沒有(民調),有時大家得個估字……制定政策的時候都少了些紮實的參考點」。
明報記者 鄭啟智
根據香港研究協會(港研)、香港民研及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網站資料統計,3個主要民調機構過去5年公開發表的民調持續減少(見圖)。其中被視為政治寒暑表的特首及官員民望,目前僅中大亞太研究所定期公布。
蘇祉祺:「泛民支持者」跌 損代表
港研公布的民調由2020年43項跌至去年14項,今年至今僅發表3項民調,去年終止自2005年展開的特首及官員民望調查。蘇祉祺表示,社會「由治及興」後環境改變,「政治性民調」的社會價值受影響,在有限資源下需調整。「以前政治張力很強,大家很關注議席、選舉、特首民望,現在整個社會變了,市民的關注點已經不在這。」
蘇祉祺續說,擔心民調結果被「有心人」利用,冀避免官員民望被利用來「嘩眾取寵」,並稱近年在民調自稱支持民主派的受訪者比例較2019年前明顯下降,關注民調只能代表「建制派和偏右一點的數據」,影響代表性。
稱政界不如昔蚨禰螫
港研亦已終止立法會議員民望調查,蘇祉祺提到,新選制下民主派絕[,政界不如昔日蚨禰螫獢A「很多議員的表現,大家見到有些不是很突出,曝光度很低」,請市民評價他們表現確有困難。
蘇祉祺表示,港研自去年開始轉型,加強深度、長期的政策研究,亦繼續就23條立法、垃圾徵費等重要政策做民調,不認為終止官員民調會導致盲點,政策議題的民調更如實衡量管治表現。
鍾庭耀:紅線多 參考民調亦減
香港民研今年初遭警方國安處搜查,2月宣布無限期擱置所有自費研究,公開發表的民調「清零」,包括特首及官員民望。香港民研主席兼行政總裁鍾庭耀接受書面訪問時稱,除了公開民調,近年研究機構內部參考的民調同樣大減,稱「紅線處處」令機構和受訪者卻步,「我們的發展空間、活躍程度和研究種類,本身就是香港社會的一項重要指標」。
中大學者李立艉尷R,近年民調因回應率下跌致成本增加,且網絡大數據等新方式亦可審視民意,削弱傳統民調需求。他續說,近年政策討論減少,降低民調的誘因,以往不少民調由智庫、非政府組織、政黨等委託,公民社會萎縮亦有影響。
李:倘大眾重新關注 自會改變
李立葳{為,民調讓社會了解民情,助政府調整政策,而官員民望等長期民調本身具重要學術價值,有助分析長遠發展和理解社會轉變。他關注連不太敏感的政策亦缺乏民調,影響政府制定政策時評估民情。
李續說,近年市民不甚關注民調,反映大眾迴避社會事務和新聞,民調機構目前多聚焦學術研究、市場調查等,若日後大眾重新關注公共事務,自會相應改變。
鍾庭耀則說「尊重科學是所有社會的出路」,會盡量保存技術和數據,當社會再次需要時,「會以最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分享我們的經驗」。
蘇祉祺形容,本港民調發展處於低潮,經濟不景和政治民調價值降低影響捐款,港研在新冠疫情期間更因資源不足人手減半。不過,他強調專業民調具價值,非坊間問卷調查、大數據可取代。他相信政府仍看重民意,冀當局更重視民調價值,加強與民調機構合作互動。
(蒐集民意系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