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熱搜:商業化路遙 機械人熱潮引反思
【明報專訊】達闥機器人外部融資困難情G,帶來內地機械人火熱背後的「冷思考」。隨茼t樹的人形機械人在春晚上扭秧歌迅速掀熱潮,機械人產業迎來快速發展階段,據內地企業信息網站企查查數據,內地現存機械人相關企業共84.9萬家,其中去年新增註冊逾19萬家,今年截至3月19日新增4.4萬家。
創投基金指成本高應用模糊乏客
嫌產品單一已退出投資
不過投行高盛在2月底曾發表一份調研報告提及,於春節後調研宇樹,認為宇樹硬件表現穩健,但就行業而言,人形機械人技術拐點仍不明朗,距離真正可以投放到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內地著名創投機構金沙江創投管理合伙人朱嘯虎於3月發表的一段言論,也透露機械人產業「強預期、弱現實」的狀G。他表示人形機械人企業面臨兩大棘手難題,一是技術成本居高不下,單台機械人售價高達數十萬元人民幣,遠遠超出實際應用市場的顧客付費意願;二是應用範圍模糊不清,目前的主要客戶集中在高校、科研機構及央企,並不能構成理想的可持續商業化模式。許多機械人企業聲稱的潛在客戶需求,更像是憑空想像,並非真實存在,「誰會花十幾萬買一個機器人去幹這些活?」
朱嘯虎更表示,因商業化不清晰,共識度高度集中,正批量退出對人形機械人的投資,他也不掩飾對各種人形機械人不停「騷」動作的反感,「現在是個人形機器人就會翻筋斗」。雖然其言論惹來業界一些批評,認為他「比較適合今年投入後年就見效的快餐式項目」、「用眼前看到的去否定未來」,但也反映行業產品研發投入高、應用落地周期長的狀G。
未達要求 達闥屢申上市落空
事實上,達闥機器人也曾多次謀求上市集資,2019年計劃赴美上市,但因美國商務部的技術限制令及自身盈利能力不足等問題而擱置。2023年又計劃在香港上市,但因技術商業化進度不達標,南京產業基金暫緩審批而再度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