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1.10
    星期日

心腦協調 精神健康

[2024.11.10] 發表
初學開車時會非常緊張、心跳加快、手心出汗,是因為大腦正在處理大量新信息,同時調節生理反應。(maroke@iStockphoto)

中醫理論提到「心藏神」的概念,認為心臟和大腦之間有密切關係,許多情緒反應或精神健康都與心臟有關。這觀點乍聽之下可能令人困惑,為什麼古代中醫要將思維也歸屬於心臟呢?心臟和大腦這兩個看似獨立的器官究竟有什麼關係?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從人體發育的最初階段談起。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蘇子謙(香港大學臨H腫瘤學系名譽臨H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心」包括神經系統

首先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中醫所說的「心」,並不僅指西醫所指的心臟器官,還包括整個神經系統的思維活動,即現代醫學的大腦功能,與心互相影響。

從胎兒發育開始,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同步發展。這一點非常關鍵,揭示這兩個系統之間的內在聯繫。更有趣的是,如仔細觀察,會發現許多血管走向與神經線走向是非常一致。可以說,神經線和血管通道在很大程度上是共用。這就解釋了為何人體中,很多有神經分佈的地方同時也有血管分佈,反之亦然。這種解剖學上的關聯,為我們理解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密切關係提供了重要基礎。

上心系統vs.下心系統

中醫所說「心藏神」的概念,實際上包括兩個相互關聯的系統:下心系統和上心系統。下心系統比較容易理解,是指心臟、血管等整個循環系統。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心臟活動並非完全自主,而是受到自主神經系統精密控制;例如,心跳速度、血管收縮舒張、血壓變化等,都與自主神經系統密切相關。這就引出了上心系統的概念,指的是大腦對自主神經的控制。

心臟系統可以分為上心、下心系統。上心系統監測和調整循環系統對環境和情緒變化的反應,就像一個敏感的傳感器,隨時準備調整身體狀態以適應外界變化;下心系統專注維持基本生存功能和循環穩定;像身體的「自動駕駛儀」,確保即使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基本生理功能也能正常運作。這兩個系統的協調工作,使我們保持基本生理功能的同時,靈活應對外界變化。

確保身體反應與情緒一致

「神經循環灌注」這個詞,聽起來有點複雜,其實它描述一個非常有趣現象。簡單說,就是大腦和心臟如何通力合作,調節所需之血液流動和情緒反應。想像一下,當你看到可愛小狗時,大腦會產生愉悅情緒,同時心跳會稍微加快,臉上會不自覺地露出微笑。這就是神經循環灌注系統在工作,確保你的身體反應與情緒體驗一致。

讓我們用學車為例,具體說明兩個系統如何協同工作。當一個人開始學車,坐在駕駛座上,可能會非常緊張、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血壓升高;這是因為大腦(上心系統)正在積極處理大量新信息,同時也在調節生理反應。每次換檔、轉向或踩煞車,都需要大腦高度集中和精確控制。

隨蚑m習增加,新手司機會逐漸放鬆,心跳逐漸恢復正常,手不再出汗,動作變得更流暢自然。這個過程反映了上心系統和下心系統逐漸協調一致。大腦對車輛操作控制變得更自然,不再需要過度思考每個動作,同時上下心和血管系統,不再對駕駛這個行為產生過度反應。

中醫認為,若一個人學習很快上手、情緒穩定,代表他的心神系統較好。在開車的例子中,一個熟練駕駛員不會特別緊張,心跳不會明顯加快,血壓也不會顯著上升。這是因為他的心腦系統已經達到良好協調,形成了穩定的神經——肌肉記憶。這種協調不僅使駕駛變得輕鬆自如,還能大大減少身體能量的損耗。

「上心」「下心」配合 減精神損耗

上心和下心兩個系統配合,可說是一個自我動力系統。自我動力系統這個概念聽起來很複雜,其實就是身體的自動駕駛系統,就像現在智能電動車的自動駕駛系統。系統會按照行車情G與車主習慣去學習,學習後形成一種智能記憶。車主毋須操控方向盤,汽車都能夠在道路上自動航行。在絕大多數情G之下,這個自動駕駛系統幾乎毋須車主用腦袋參與;只有在突發情G或去到一些陌生道路,司機才需要介入親自駕駛,取代(override)自動駕駛系統。這樣的好處是司機可以節省很多能量。下心系統就是身體的自動駕駛系統,而上心系統就是司機。一個良好的心神系統,可使上下心協調去面對生活各種壓力;而日常各種情G,大部分可以用身體的自動系統去處理,減少精神損耗。

再舉一例子,大家搭長途飛機時,飛機絕大部分時間都依靠自動導航駕駛系統,只有在特別情G或起飛降落時,才需要機師積極參與。假若沒有自動導航系統,機師便需要10多小時專注地駕駛,非常損耗精神。同樣,上下心系統之自我活力模式,大腦自主不需要損耗。(有興趣讀者可參考佐證文獻:shorturl.at/kuMY5)

相反,有些人駕駛多年,每次開車仍然緊張恐懼,中醫將之描述為「心血不足」。這些人駕駛時會持續心跳加快、手心出汗、注意力難以集中。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不僅導致能量過度消耗,還可能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這反映了上心和下心系統不協調,也就是「心神不寧」。所以,中醫治療各種驚恐症等情緒病,也是從心血不足的方向治療。

知多齱R心腦相通 學習效率高

在學習和記憶方面,中醫理論也提供了獨特視角,認為學習效率高低不僅與練習時間有關,更重要是心腦相通。這概念強調,在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神經系統活動,還需要相應的血液供應。回到開車例子,除了神經系統控制肌肉協調外,肌肉的血液灌注也同樣重要。如果血液供應不足,肌肉就會疲勞,反應變慢,甚至引起意外。

調節心血 改善大腦血液供應

同樣原理也適用於其他學習,大腦需要充足血液供應才能形成有效的記憶和技能。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即使花費大量時間學習,效果卻不如人意。原因之一是他們的「心腦相通」不夠理想,大腦在學習過程中未有足夠血液供應和營養支持。

中醫在治療小兒學習能力不佳或容易緊張的人時,往往強調疏通心血,促進心腦的良好配合。這種方法不僅考慮到神經系統的功能,也注重了循環系統的作用,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特點。通過調節心血,有助於改善大腦血液供應,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適應能力。

更多 溫哥華生活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