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嶼徑「塑木」砌欄階 山客聯署反對 憂污染損行山體驗 土拓署:耐用可回收
【明報專訊】政府計劃建構全長約100公里的環嶼遠足徑,其中兩段長1.2公里已完成,耗資1700萬元。一群行山客及市民發起聯署,反對政府採用俗稱「塑木」的複合材料修建山徑,認為塑木並非環保物料,擔心用於野外會造成塑膠污染,又指以該物料鋪設的梯級「千篇一律」,部分路段增設不必要設施如欄杆,會降低行山體驗,破壞天然景觀,促以郊野公園沿用多年的「手作步道」方式修建其他路段。土拓署表示手作步道施工時間較長,塑木則可回收再造,符合可持續原則。
明報記者 馬耀森
郊野公園行山徑由漁護署負責,其他郊野行山徑則由土木工程拓展署建造。土拓署回覆查詢稱,2020年中開展「改善大嶼山郊遊徑連貫性研究」,並於2020年底公布「大嶼山遠足徑及康樂設施計劃」,提出構建全長約100公里的環嶼遠足徑,並連結周邊自然及文化資源。按研究建議,土拓署改善了環嶼徑中兩段較陡峭及土壤較鬆散的山徑,其中大澳虎山段於2022年10月完成,另一段位於大嶼山東北面亦於去年12月完成,兩段總長約1.2公里,建造費約1700萬元。
關注組促用手作步道 融自然免千篇一律
郊遊徑石屎化關注小組發起人、越野跑手曾小強說,本港郊野公園一直以手作步道方式修建行山徑,建築材料來自樹幹及石塊等天然資源,亦可按地形度身訂做合適梯級高度及斜度,「帶給市民真正的行山體驗」,亦與自然環境融合,所有物料均可回收再用,希望政府繼續採用天然物料修建大嶼山的行山徑。
曾小強解釋,塑木以回收廢膠及廢木材製成,並非天然物料,對自然環境影響成疑;規格化的梯級高度一致,大大降低行山體驗,與周圍環境亦不協調。他說,以塑木修建行山徑梯級,若遇上天雨或潮濕天氣,防滑程度不及以手作方式興建的步道。他認為應避免建造不必要的欄杆,強調「欄杆不等於安全」。
他又說,環嶼徑主要使用者是行山及跑山者,過多人工化設施只會損害行山和跑山體驗。他認為土拓署的顧問研究漠視手作步道的正面效益,報告指手作步道缺點包括欠缺當地材料、參差的手藝及不主張安裝欄杆等,認為顧問對手作步道缺乏認知和了解。聯署截止日期為3月22日,蒐集意見後會去信發展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土拓署長及漁護署長。
署方:天然材料施工長 轉廢為材製塑木
土拓署回應稱,過往一般以手作方式及天然原材料維護較陡峭遠足徑,但礙於天然材料相對沉重及形狀不一,前期處理需時,因此整體施工時間較長。研究建議以試行形式在郊野公園範圍以外採用預製梯級組件維護較陡峭遠足徑,並以環保塑木為外框,再回填現場的土壤,令遠足徑與自然環境融合;環保物料生產商收集回收塑料和木料,並加工成複合材料,轉廢為材,製成預製梯級組件。署方稱根據研究,環保塑木在戶外環境較耐用,更可回收再造,符合可持續原則。現時全長約100公里的環嶼遠足徑已大致駁通,署方正研究優化配套設施如洗手間、觀景台等。
塑木梯級有回填泥土
本報記者上周四(7日)到大嶼山東北一段以塑木修建的行山徑,從欣澳出發至大山,沿途可見工程已大致完成,仍有塑木堆放路旁,該段行山徑以塑木鋪設梯級外框,再回填泥土,梯級兩旁有圓形欄柱,之間以白粗繩連接。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