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家控制支出少堂食 單身族減叫送餐
【明報專訊】單身人士與有家庭的居民的飲食消費習慣差別大。儘管同樣面臨食物價格上漲,年輕一代為了省心省力更多在外就餐;而三口之家除了與親朋聚會,盡量會在家吃飯;聚餐亦會選擇經濟實惠的餐廳。
今年24歲的樓先生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雖然深刻感受到食物成本的上漲,但也很難控制這部分開支。
樓先生表示,他2020年從西門菲沙大學(SFU)畢業,疫情爆發時獲安排居家辦公近兩年,期間一直以吃外賣為主。他說:「當時為了安全會盡量少出門,本身又不太會做飯,差不多每天都點外賣,每次花費在40元至50元。」
他又說,每次點外賣都會「心疼」,但又沒辦法,稅、外賣平台收取的服務費以及送餐員的小費等加起來至少要10元至15元,「看到配送費這麼貴,就會想乾脆多點幾個菜,經常叫一次外賣吃好幾天」。
樓先生續指,疫情過後點外賣的次數明顯減少,現在大約每周一至兩次,不過會經常在外用餐。
他說:「我粗略計算過,我一個人在外面吃一頓差不多花20元左右,如果自己買菜做飯,水電氣調料等各種成本加起來也差不多,現在雜貨價格也漲得很厲害。」
他補充說,很多時候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實在不想做飯,一定要做也是簡單地煮麵或煮餃子,所以現在下班後經常自提一個外賣回家或者在外吃完飯再回家。
林小姐則表示, 去年起食物開支在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成本中佔比明顯上漲,只好控制外出就餐的開支。
她說,最直接的感受是去超市愈來愈頻繁,「我沒有特別留意過某一種商品今年的價格比去年貴了多少,但每次在超市結賬之後,我會留意一下總價。」
她進一步說,疫情前他們家通常每周或每10天去一次超市,每次開銷在100元至150元不等,當時感覺最貴的是孩子吃的零食。
不過從去年開始,林小姐指雖然每次從超市出來也是花100多元,但經常一個星期還沒過完,家裏的食物就不夠吃了,需要到就近小超市補貨。到了今年,去一次超市就要差不多200元,肉、蛋、奶都在漲價。
她還說,他們一家三口很少在外就餐,一方面因為自家做的更健康、更符合家人口味,另一方面也是控制開銷,「現在三個人在外面吃一頓,至少都要100元,遇到節日還是會與同事和朋友聚餐,這是聯絡感情,是不可少的開支;不過現在大家都很有默契,聚餐都會選擇相對便宜的地方,比如吃披薩或西式簡餐,過去常去的中餐和日料店就去得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