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池灣村百年青磚屋瀕拆 組織促評級 學者:市區僅存應保留 發展局:初步研究指價值較低
【明報專訊】政府預計今年下半年分階段展開3個市區寮屋區的重建工程,有民間團體調查發現,其中牛池灣村及竹園聯合村有多幢百年古屋,當中牛池灣村一間劉氏大宅最新評估於1904年或以前已存在,見證香港開埠初期九龍十三鄉的歷史。團體指該古屋的青磚瓦頂及石門框保存良好,可透過復修回復原貌,惟該建築至今沒任何歷史建築評級,憂慮最終與村內其他建築被當成寮屋一併拆卸,促當局為村內建築作文物評估,並保留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有學者更相信,該宅為香港市區僅存的村屋,認為應保留。發展局回應稱,古蹟辦經初步研究認為該建築物文物價值較低。
明報記者 馬耀森
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顯示,牛池灣村擬興建3幢公營房屋,可提供2700伙,容納7290人,最快2031年分階段入伙。文件指牛池灣村內的三級歷史建築萬佛堂會原址保留。
本身是建築師、早前揭發主教山配水庫拆卸的「香港探古」創辦人黃洪銓表示,隨茈城炵o展,九龍十三鄉的村落不斷被清拆,原居民村已所剩無幾,至於有200多年歷史的牛池灣村,是一條雜姓的客家人村落,戰後因大量內地移民湧入香港,牛池灣村周圍興建了不少寮屋,到了1960年代起陸續被收地重建,先後發展成彩虹h、坪石h及私人屋苑;政府於1970年代再收回牛池灣村靠近龍翔道的土地,用作興建彩虹地鐵站,自此剩下牛池灣村北面的村落,一直保留至今。
黃洪銓表示,政府2020年提出重建牛池灣村後,他曾實地巡視該村,並檢視不同年份的地圖及地契,發現部分村屋於百多年前已存在,認為值得進一步評估及核實其歷史價值。
外觀近似清朝民居 屋頂瓦片鑲花鳥 「香港探古」黃洪銓:新界同類青磚屋獲評級
他說,文獻顯示上世紀20年代,一名劉姓村民中了數萬元「馬票」,在村內興建了一間青磚屋,成為一時佳話;他翻查資料後相信該青磚屋就是現存牛池灣村75號的「劉氏大宅」;他指1904年的政府測繪圖顯示同一位置已有兩幢並非平排的建築物,左邊開間的建築稍為後退,與右邊的建築形成「一凹一凸」佈局,與現存的劉氏大宅位置與佈局均琣X。
他指現存劉氏大宅的外觀與清朝民居相近,左邊建築的入口以青磚牆配以麻石基座及木趟櫳門框,金字屋頂的紅瓦片置於木桁樑及木椽上,邊緣鑲有精緻的花卉及雀鳥木漆裝飾,工藝講究,顯示非一般村屋;他指雖然未能入內視察,但大宅外觀大致保持原貌,不難修復,加上現存牛池灣村甚至市區鄉村的青磚屋可謂絕無僅有,認為同類青磚屋在新界獲評級,在市區更應獲評級及原址保留。
竹園鄉染布廠舊址留有「碾布石」
至於黃大仙的竹園聯合村,亦即竹園鄉,黃洪銓實地考察發現至少有四五間舊屋,其中一條巷昔日為「廣隆安」染布廠舊址,現時留有一塊由花崗石砌成的「碾布石」,巷內兩間相連建築可見青磚外牆,牆上有一對動物灰塑(即浮雕),鐵皮屋頂下仍可見金字瓦頂。黃洪銓指出,竹園鄉與東九龍其他鄉村早於英國1898年租借新界及新九龍之前已存在,不過該村未有任何一間歷史建築獲評級,甚為可惜。
列三級歷史 僅牛池灣萬佛堂原址保留 發展局:兩村沒其他獲評級項目
發展局回應稱,政府現正按相關的技術通告就牛池灣村發展計劃評估文物影響,制訂適當的文物保護措施,根據現時牛池灣村發展計劃,發展範圍內有一座三級歷史建築,即萬佛堂,將會原址保留;發言人表示,除了萬佛堂,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發展項目內沒有其他獲評級或有待古諮會作出評級的項目。至於牛池灣村75號的建築物為8800幢歷史建築普查名單中已記錄的項目,古蹟辦已初步研究該建築物,認為其文物價值較低,故並非尚待評級的項目。
學者:可活化如澳門盧家大屋
港大建築學院前副教授李浩然認為,牛池灣村75號大宅並非普通村屋,是港澳一帶「豪華級」村屋,反映屋主當年的社會及經濟地位。他又指該大宅為香港市區內僅存的村屋,若可以適當保育活化,並與未來發展融合,可成為有如澳門盧家大屋的歷史建築,以及鬧市中的文物綠洲,因此他認為應該保留。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