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之娛:漫畫家與觀眾的自我挑戰——《THE FIRST SLAM DUNK》
【明報專訊】面對無比艱難的困境,直面恐懼、咬牙奮鬥,固然是逆轉致勝的關鍵,如能裝作若無其事、沉穩應對,更是成熟勇敢。前者是青春勵志故事常見的情節,彰顯的是身體的意志;後者是伴隨一生的修行,講究的是心靈的磨練。最近漫畫迷望穿秋水的《THE FIRST SLAM DUNK》終於上映,大眾期待着熱血激昂的動感體驗,結果卻以意想不到的改編方式,表現出青春的躁動與沉穩的態度,是創作者的修為了。
《SLAM DUNK》精神始終刻骨銘心
像筆者出生於1980年代的籃球迷,井上雄彥的經典作品,港譯《男兒當入樽》的《SLAM DUNK》(1990-1996)是最重要的漫畫啟蒙。中學有段時間沉迷打籃球,幾乎每天都在維多利亞公園的籃球場競逐,自己根基差,就像櫻木花道初接觸籃球時般,可惜不像他下定決心苦練,球技始終沒甚進步。雖然如此,我卻愛挑戰球場上的高手,不論是征戰沙場多年的叔叔伯伯,還是來自各方的年輕猛將,明知敵不過,都上前一一「跟隊」,輸贏不重要,享受的是拚盡全力的快感。回想起來,那時候自以為「有骨氣」,一副「我是必輸,也要你贏得不輕易」的倔強態度,誤會這樣會得到對手的尊敬,但對手也許只覺得我難纏,終究不會認為有什麼了不起。球場上每天那麼多過客,誰會記住自己這樣的憨頑小伙子?
愛打籃球自然也想看籃球漫畫,1980至90年代日本漫畫風靡香港,《SLAM DUNK》熱血而寫實、笑鬧而認真的風格,改變了其時日本不甚重視當地籃球的生態,香港人也受感動,只是余家貧,沒什麼零用錢,買不到漫畫,父母又管教甚嚴,不許多看電視動畫,所以其實少年時筆者並未接觸《SLAM DUNK》,反倒是進了大學,興趣轉到了足球,幾乎不再碰籃球時,才真正讀到全套漫畫。也就是說,我是由不知天高地厚的直率小子,到漸漸沉穩起來的年紀,才領略到這部漫畫的動人之處——井上雄彥總是在講如何面對轉變、回應過去。有曾經沉淪墮落後來痛悟前非回到球場的三井壽,有昔日嚴厲凌人到如今溫柔慈祥的安西教練,幾乎每個角色,都各自希望補償過去的憾事,而且井上從不說教,總是讓角色在行動中(以運動的軀體)體現想法。即使我現在連怎樣運球也忘記了,但《SLAM DUNK》的精神始終刻骨銘心,不如意時,總會翻看漫畫的最後一戰,振奮疲累了的心。
重溫舊夢 還是向前進發?
井上雄彥自己也身體力行。漫畫迷都知道在《SLAM DUNK》之後,他一直挑戰不同的故事和風格,由藝進乎道,獲得世人尊敬。這次《THE FIRST SLAM DUNK》井上改編漫畫最終一戰,對許多動漫迷來說,是補足全國大賽當年沒有電視動畫化的遺憾,但對於他來說,卻是自我挑戰的機會,嘗試由平面的漫畫,轉向結合視與聽力量的導演崗位,是以這次不只是改編,幾乎是新寫了。這場湘北對山王的經典一戰,20年來一直常有影迷自行改編,例如擷取漫畫原圖配上動畫的熱血插曲化成MV式短片,由於井上的分鏡本就很有電影感,影迷的創作水到渠成,非常有水準,令人動容,然而這只限於「重現」,井上不想自我重複,改以非第一主角的人物(宮城良田)的角度重新描述這場大戰。
電影版故事有一半是新增寫的,畫風全然不是昔日電視動畫的作法,日語配音員是新的,主題曲都是新的,敍事結構與動畫形式無一不捨易取難︰漫畫原作以競技場面為主,勝負交錯、節奏明快,如今大量加進插敘和回憶,有些觀眾認為打斷了緊湊的氣氛,抒情部分太多了,也刻意刪去原動漫的著名情節和搞笑片段。但今天的井上雄彥,再也不止求簡單的掌聲,強調速度、對抗和身體的感覺,由單純的熱血轉為複雜的沉穩,求新(片名的「FIRST」)求真(如他另一名作《REAL》),我們也應轉換心態,了解、享受他的自我挑戰。
回顧少時的讀物,也是自我反思的契機︰我們只是想重溫舊夢,還是想擺脫過去,繼續向前進發?
■作者簡介
陳廣隆
(中文教師,影評人,「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文:陳廣隆
圖: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