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魯多圖保持中國貿易 同時與盟國建新供應鏈
專家認為有困難不易實踐
【明報專訊】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試圖繼續維持與中國的貿易,同時與其他志同道合的國家建立新的貿易關係。
中國在12月突然放棄了「動態清零」政策,這個政策持續了3年,對全球供應鏈造成了嚴重的困難。
卡爾頓大學(Carleton University)諾曼•帕特森國際事務學院(Norman Paterso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教授Michael Manulak說:「杜魯多的這兩種觀點之間有天壤之別。」
在加拿大和美國都有專長的貿易律師華納(Mark Warner)表示,供應鏈問題的首要因素是中國政府的封鎖政策,因為許多北美商品是用中國製造的零部件組裝的。他說:「一旦中國放慢速度,或者因為防疫而封鎖一個城市或一個工廠時,就會影響到全世界。」
聯邦政府希望效仿美國,把貿易從中國轉移到其他亞洲的民主國家。
聯邦財政部長方慧蘭說:「民主國家必須意識到,通過彼此的經濟建立我們的供應鏈,可以使我們的經濟更有彈性,供應鏈與民主原則相符。」
工業部長商鵬飛(Francois-Philippe Champagne)也發表了類似評論。他說:「我們希望與中國脫u,也希望與其他和我們價值觀不同的政權脫u。我們希望與價值觀相同的國家進行貿易。」
不過華納表示,這個想法想要付諸實踐不太容易,像印度這樣的大型民主國家無法與中國流暢的基礎設施和監管環境相比,而中國的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運營。
他說:「專制還是民主不會推動供應鏈變化,我們只是選擇靠得住的伙伴。政府把姿態放得太高,我們只能觀望加拿大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承諾。」
Manulak說,亞洲貿易的多樣化可以改善加拿大與美國的關係,在跨境供應鏈中,以及在政府支持電動汽車製造等增長型產業時,美國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