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協:同類案增 需識別高危戶
【明報專訊】慈樂h倫常案涉事家庭沒有社工跟進,疑為隱形高危個案。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阮淑茵認為,當局有需要全面的照顧者統計,找出社區隱形個案,以對症下藥及調撥資源。有立法會議員建議各區成立照顧者支援中心,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
社署:非社署跟進個案
社協:照顧者服務門檻高
社署回覆查詢時表示,有關家庭並非社署社工跟進個案,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社工正嘗試聯絡死者家人提供協助。社署稱,政府於2023年起逐步落實一系列措施加強支援長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包括明年10月起恆常化兩個分別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的生活津貼試驗計劃,每月津貼額增至3000元。
阮淑茵表示,社協會透過社區外展接觸有需要家庭,「老人家一個輪一個咁識」,形容近年同類個案愈來愈多,政府需識別高危家庭,例如年老及有經濟困難者。她又稱目前照顧者服務較零散,個別服務門檻高,加上輪候時間長,未能及時幫助,「好多時禶蚥U者都唔知有呢籪篞翩v。
阮引述社協研究,指家中有體弱長者的家庭,在醫療、保健及交通支出較大,但目前領取綜緩及長生津者不能同時申請照顧者津貼,如照顧者本身領取傷殘津貼亦不能同時申請津貼,而被照顧者的身體機能亦須被評為中度或以上缺損,才可申請社區照顧服務,「佢](政府)唔會因為你(照顧者)壓力好大而幫,而係睇(被照顧者)身體機能狀G」。
立法會議員狄志遠認為,疫情及經濟影響下,令高危家庭更易有情緒問題,加上服務需求及供應差距形成空隙,導致悲劇。他說,長者未必懂尋求協助,建議政府在各區設立專門服務照顧者的支援中心,提供一站式支援,例如上門、暫託及轉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