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遷移:行志為適,不憂不禁
【明報專訊】■文言語言
〈吾廬記〉共564字次,去其重複得278字,72字未見於十六篇,超過25%,不淺易。文言字詞和句式題目,考核「方、之、益、讓、咸」及「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從」,須注意者有二。
1. 「讓」不見於十六篇,考核的「責備」義項,除非學生曾經接觸,否則,早有研究指出(參Isabel Beck著述),僅憑上下文理解,是不可能準確推敲到未學習過的詞義。據報告,當年僅有3%考生答對,是全卷最低分一題,無可厚非,不是考生不能在上下文推敲詞義之過。
2. 「之」字是文言最常用字詞,字詞題考核的「前往」義項,雖也未見於十六篇,但學生有責任旁及而認識,當年有72%考生答對;至於句式考題「兄弟與你有同胞之親,他又只聽從你的說話」,學生既須知道作者與主角是兄弟,更須把握之字的結構助詞用法,特別是「唯(對象)之(動作)」的文白語序倒置句式(如「唯你是問」=「唯問你」;「是」和「之」作用相同),十六篇中不算罕見,學生也有責任學習並熟悉。
■文本結構
中國文學中,凡寫建築,旨在寫人,當時人稱賞〈吾廬記〉「記吾廬只數語,通篇只寫季子生平胸次(註:胸襟)」。文章寫魏禮出遊和居吾廬兩段生平,前者為詳,後者從略。寫魏禮出遊,又以魏禧如何回應家人和朋友反應為主:
論據
魏禮遊歷行為反映出來的志向
論證
「人各以得行其志為適」
(人們各自能夠實行自己的志向,最是舒適、滿足),便不必憂恐禁阻
論點
不必擔憂,更毋須阻止魏禮犯險出遊
魏禧雖然也提到對魏禮的越險能力有信心(理由1),以及羨慕魏禮做了他不敢做的事情(理由3),但以上述「行志為適,不憂不禁」(理由2)的論證為重心。
須特別注意,魏禧以正反設例和孔子語例兩種方法具體說明論證中「行志為適」的意思。其中設例部分,以內向懦弱和外向敢死兩類正反情G對比,僅就說明而言,的確無分主次;然而,這說明乃是論證的一部分,就論證而言,二者卻是主次分明,以內向懦弱襯托魏禮的外向敢死。
對比抑或襯托,視層次而定,由於論證又比說明層次高,良好讀者更傾向從論證的角度理解,因此,分析時唯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避免掉入純審題的摳字眼兒陷阱。
■文眼題旨
志
〈吾廬記〉借吾廬寫魏禮生平,借生平寫魏禮胸襟,全篇文眼在一個「志」字(而不是「適」,「適」屬於論證的一部分,非文章全局題旨),一如當時人評析「此文之妙,寫季子禮意,全不蚨B慨磊落意……徒茪@志字,並不指悉志何所屬」。魏禮行什麼志?出遊與修築吾廬,又為何一貫?魏禧統統留了白,卻是文章情韻最空靈綿緲處;也因此,本篇太難了。
峰外山川,峰上吾廬,飽含易堂諸子的遺民情結和意志。翠微峰一方面險峻驚心,另一方面又幽雅精緻,崇高、優美兩種美學風格集於一山,不正是遊歷和山居兩種看似矛盾,其實一貫的象徵嗎?
魏禧通篇寫弟弟,其實寫自己,更是寫易堂諸子。易堂在清中葉已牷A今天登翠微峰,已不復見當日亂世下風流雅集的痕[,只遺留後世如何在風譎雲詭的大時代,努力堅持生而為人的頑強與情趣的想像。
文:林葦葉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範圍包括中文閱讀教學與評估、香港少數族裔學生中文學習、中文教育網絡分析應用等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0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