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底設智能「實驗站」 實現深海長期無人科學考察
【明報專訊】中國科學院近日通報,探索二號科考船科研人員成功在海底佈設大深度原位科學實驗站,該實驗站系統將在海底全自主工作,能夠監測自身狀態和智能管理,所有數據通過深海滑翔機(無人潛航器)中繼通訊定期傳回岸基控制中心,實現深海長周期無人科考。科研人員也可以對實驗站遠程控制。
據悉,探索二號這次科考任務在南海執行,具體海域不詳。《海南日報》此前報道,探索二號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和60名科考人員,9月16日從三亞出發前往南海執行任務。
該航次主要任務是開展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所研製系列裝備的海試任務,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相關項目關鍵技術驗證工作。其間在千米級深海試驗應用,實行海底深海深淵基站-原位實驗室-「深海勇士」號的水下聯合作業。按南海海底地形判斷,試驗區域應在大陸架以外深海。
新華社昨(29日)報道,探索二號科考船攜「深海勇士」號完成一系列海試任務,已於日前返回三亞。
攜多種無人潛水器 開展探測實驗
原位科學實驗站是近年來由中國提出的新型深海裝備技術體系,它以深海╱深淵基站為核心,可攜帶多種無人潛水器,並可接入化學╱生物原位實驗室等平台,在深海╱深淵原位開展一系列科學探測和科學實驗。
「在海底佈設原位科學實驗站相當於把陸地實驗室的測試、分析儀器整體搬到海底。」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陳俊介紹,與從海底取樣後拿到陸地實驗室檢測的傳統海洋調查方式相比,在深海原位做科學實驗,可以避免因環境變化導致的樣本數據損壞或缺失。
電力支撐半年 將接入無人探測系統
此次佈設的原位科學實驗站配置了兆瓦時級鋰電能源系統,可儲存1000度電,支撐實驗站在海底連續工作半年以上。此次海試通過「深海勇士」號進行海底基站與原位實驗室的水下連接,並驗證了基站的海底航行能力及自主位點移動功能、原位實驗室的自主運行模式切換功能,以及電感耦合無線通訊功能等。後續,該原位科學實驗站將接入更多智能化無人實驗、探測及資料傳輸系統,實現深海長周期無人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