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答題指引
【明報專訊】.新聞議題:香港農業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顧問教師:華英中學通識科教師 賴礎賢
◆學習目標
知識
‧認識香港農業發展的現况
‧認識不同促進農業發展的方法
技能
‧利用所提供的資料解釋圖表數據特徵
‧分析本港發展農業可能面對的挑戰,並提出可行而具體的建議
態度及價值觀
‧培養對本地農業的關注
‧了解不同持份者對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育的責任
■資料回應題
◆(1) 利用資料,解釋「本地農產品生產量」及「本港農業用地」圖表的數據特徵。
【解題】本題為數據分析題,回應「特徵」時,需歸納及比較所提供的數據,從而得出數據所呈現的獨特之處或交代相對有意義的信息;同學需留意不同數據項目的共通點或差異較大部分,最後可分析其反映的趨勢。
參考論點:
本地農業萎縮
香港從事農業工作的回報太低,導致本地農業出現萎縮現象。據圖表顯示,香港農作物產量下跌,以蔬菜及鮮果的年產量為例,與2010年約1.6萬及約864公噸比較,2020年分別約減少1000及122公噸,約下降6.3%及約14.1%;此外,香港的農業用地於2010至2020年從51平方公里下跌至49平方公里,下跌約3.9%。數據反映香港農業萎縮,主因是農業在香港的經濟回報不高,欠缺競爭力。根據資料,有復耕水稻者明確表明種植稻米難有利潤,以塱原米田為例,年收入只有15萬至20萬元,不足以應付日常生活。欠經濟回報是農業式微的原因之一。
具種植稻米的潛力
香港具種植稻米的潛力。圖表顯示,香港2020年雜糧作物產量為350公噸,與2010年的220公噸比較,增加130公噸,約上升59.1%,反映香港有潛力種植雜糧作物。根據資料,香港有相對較佳的條件種植雜糧作物,如香港有種植稻米所需的農田和水源、本地種植稻米的市場競爭並不激烈等,漁護署亦認為本土稻米有一定市場價值。由此可見,香港具備一定條件發展特定農作物的生產。
◆(2) 根據資料,試就推動香港本地農業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參考論點:
配套宣傳改善農業回報
政府可為本地農業提供配套及宣傳,以增加其銷售回報。香港現時農業式微的原因之一是經濟回報太低。根據資料,塱原米田的年收入只有15萬至20萬元,農業難吸引新投資者或人才。為改善上述問題,政府可為本地農業提供各類配套支援,例如引入先進的機器、現代化高增值農作物如精品蔬果的種植方法等,改善本地農業的成本效益;政府亦可為本地農產品加強宣傳推廣,從而開拓本地及出口市場,從源頭解決本地農業回報不足的問題。
加強本地培訓
政府可以加強培訓本地農業相關人才。因工作模式、回報不足等因素,本港農業缺乏年輕人才加入。為改善上述問題,政府可以加強培訓農業相關的管理人才,吸引本地年輕人加入管理農業運作;政府亦可透過輸入外地勞工,吸引外地勞工來港發展農業,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長遠使本地農業發展可持續。
■延伸回應題
◆(3) 政府推動香港本地農業發展時可能面對什麼挑戰?解釋你的答案。
參考論點:
土地問題
香港先天缺乏發展農業的條件。農業發展需要大量土地,香港本已嚴重缺乏土地,特別是平坦及適合種植的土地更見不足,加上香港房屋短缺問題嚴重,土地供應需求極大,土地成本昂貴。由於香港欠缺大片合適而且成本低的土地,發展農業將面對土地不足的挑戰。
社會價值觀
香港的社會氛圍不鼓勵人才從事農業。香港整體社會氛圍鼓勵年輕人從事金融及專業服務等高增值行業,近年亦推動創科發展、鼓勵青年到大灣區工作等。相反,農業除工作模式艱辛外,經濟回報亦較低,難以吸引年輕人投身相關產業,令本地農業發展面對人才不足的挑戰。
競爭力不足
鄰近地區競爭大,香港的農產品難以一爭高下。香港鄰近地區屬極具競爭力的農業產地,例如內地廣東省、東南亞地區的泰國和馬來西亞等,這些地區有適合種植農作物的氣候環境,更重要的是有較香港廣闊及成本便宜的土地資源,有利降低農業發展成本,持續生產高質素的農作物,亦可維持較低價格以吸引海外市場。在高昂的土地成本下,香港欠優勢生產價廉物美的農產品,香港發展農業可能面對競爭力不足的挑戰。
●學習及答題指引,可於明報通識網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220519BS.doc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通通識 第7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