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戰下「人禍」頻現 需防以權牟利
疫情下的中國,總是邊應對「天災」,邊對付「人禍」。從武漢爆疫,如潮湧來捐給紅十字會的防疫物資,近在眼前卻被閒置挪用;到以「硬封城」搖旗吶喊的西安,哄抬物價、囤積居奇,天價菜成了這一役最大標籤;再到此輪上海封城引出的權力「尋租」及各式各樣「發國難財」的行為,暴露出經濟神話下,內地法治未盡理想、文明尚待提升的另一種現實。
武漢紅會爭議 官方救援渠道收縮
猶想當初,具政府背景的紅會在武漢惹下「尋租」爭議,不僅無力分發各地的捐贈物資,還有很多物資去向不明,或是只流向某些醫院,令這間本就醜聞纏身的慈善機構,公眾信任侵蝕殆盡。它便暴露出官方包辦一切的應急機制已不高效,甚至還滋生了更多問題。後來,西安遭遇Delta病毒株,當局排斥商業團體、非營利組織乃至公民社會的參與,並把精力放在嚴厲管理和絕對封控,導致出現供應短缺問題和孕婦流產事件發生。
今天的上海,政府已可輕鬆在十幾天堳埵角@座方艙,能讓2500萬市民在家塈b上好幾周,但它也衍生了前所未見的次生問題。封城中面臨的斷糧危機和官員腐敗,不僅讓走向富裕的中產階層重溫了計劃經濟年代的不堪與無助,也讓民眾對防疫政治下的體制本身產生了幻滅。
滬衍生前所未見次生隱患
內地要求動態清零的代價,在上海模式中體現得最清晰,疫情之下,要讓市場機制和民間力量發揮作用,要防止有人藉茖冀怳圻W,行以權牟利之實。若欲防止權力出籠傷人,最好之法,便是將之攤薄,而不是慣縱。
明報記者 王聖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