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17
    星期一

新聞解碼:歷史建築變NFT

[2022.01.17] 發表
天星鐘樓採用跟英國大笨鐘相同的技術及設計,英國著名機械鐘維修公司Thwaites and Reed的工程師曾指鐘樓99.9%組件狀G良好。

【明報專訊】香港有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在發展過程中已拆卸。把歷史建築化成非同質化代幣(NFT),在虛擬世界永久保存又如何?

■新聞節錄

面臨拆卸或已拆走的歷史建築遍佈城市角落,研究歷史建築多年的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乘NFT熱潮,計劃將舊天星碼頭、半山德國會所等已消失的歷史建築製成NFT,嘗試在區塊鏈上保育。

黎雋維與團隊參照舊照片及對建築風格的認識,重新勾畫舊建築的3D模型,計劃2022年初推行首批共5款NFT,最普及一款暫定每個以0.02枚以太幣售賣(價值約610港元),賣出一半後,再於年中至年底加推擴增實境(AR)功能,讓用家於舊址看到已消失的舊建築物,扣除成本後餘額將用於研究歷史建築和保育。【節錄自〈歷史建築變NFT 學者盼建保育經濟鏈〉,《明報》,2021.12.27】

■常識站

區塊鏈

區塊鏈是虛擬紀錄技術平台,若將區塊鏈比喻為公開的帳本,區塊就是記錄交易的每一頁。區塊鏈內容無法篡改,所有交易都是公開和可追溯,並且永久儲存。

非同質化代幣(NFT)

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簡稱NFT)是虛擬資產,透過加密形式把特定資訊放到區塊鏈,並透過網上交易平台買賣。區塊鏈的紀錄無法竄改及蝪ㄐA而且公開,所以NFT無法仿冒。即使有兩個一模一樣的歷史建築NFT,在區塊鏈世界它們均是獨一無二,不能互相取代。

資料來源:綜合《明報》報道、投委會網頁、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網頁

文:方綺婷

圖: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常識學堂 第232期]

更多教育
STEAM足[: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明報專訊】人類有不同膚色、外表及生活習慣,其他生物也一樣。動物或昆蟲的居住環境、習性等均各有特色,與大自然也千絲萬縷,隨便失去一種都會令大...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