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規劃:缺地增1.5倍至3000公頃 黃偉綸:增人均居住面積一兩成 限單位最細200呎研列賣地條款
【明報專訊】政府昨公布《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最終報告,最新估算本港2019至2048年土地需求約5800至6200公頃,土地短缺達3000公頃,較2016年估算的1200公頃增1.5倍。發展局長黃偉綸昨表示,土地需求估算大增,原因之一是希望改善居住空間,將本港人均居住面積增一兩成,達215至237平方呎。他說,會考慮新發展區公營房屋單位面積標準增10%至20%,亦考慮私人住宅項目賣地時加入條款,限制單位面積最小為200或210平方呎。
據昨公布《香港2030+》,政府預計本港2019至2048年土地需求約5800至6200公頃,扣除已推展或處於較成熟規劃階段的土地供應,土地短缺約2600至3000公頃。報告又稱,更新後房屋需求估計約100萬個單位,與2016年評估相同,但欠缺土地由230公頃增至510至680公頃,主要需更大居住空間。
黃偉綸解釋,2016年評估過於保守,最新評估考慮多項因素,他形容「愈住愈細」是社會的「痛點」,若人均居住面積增10%,可增至215平方呎;增20%可增至237平方呎。而現時上海、新加坡及深圳人均居住面積,分別為260、270及300平方呎。
舉例四人公屋單位可400呎增至480呎
被問及如何看現時公私營房屋都有單位「細過車位」,黃說政府會在交椅洲填海項目部分公營房屋面積標準增10%至20%,日後規劃公營房屋亦考慮,如「北部都會區」仍未做規劃的項目,舉例稱現時公屋四人單位不足400平方呎,若增20%,可加至近480平方呎。
至於私樓,黃偉綸稱有意見建議政府未來賣地時加入條款,將單位最小面積限制在200或210平方呎,政府會考慮,「希望香港人『住大齱z不是空講,是做得到的」。翻查資料,現時房委會的綠置居亦有面積少於200平方呎單位推售。
經濟用地需求翻倍 10%留地十四五灣區
最新土地需求估算大增,另一原因是經濟用地需求估算增加,由2016年的458公頃,增至1080至1190公頃,其中政策主導用途用地估算增至860至950公頃。報告稱,需更多經濟用地推各項發展,如創科用地需求因推廣科學、創新科技相關行業的發展,由183公頃增至340公頃;同時亦需預留10%緩衝顧及《十四五規劃綱要》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額外土地需求。
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休憩用地及運輸基建設施需求估算亦增,因人均休憩用地由每人2.5平方米增至3.5平方米,運輸基建設施由每人5平方米增至6平方米。
何鉅業質疑房屋用地評估保守
創新城市發展中心召集人、測量師學前會長何鉅業認為,以往香港土地供應「追落後」,欠缺大規模、高層次規劃,大幅增加整體土地需求評估是大趨勢,在經濟、產業用地亦有合理關注。他說,北部都會區或其他經濟用地不適合高密度發展,否則難吸引人才,故需較多土地,但最新《香港2030+》對房屋用地評估較保守,質疑即使私樓最低面積設於210平方呎,是否就屬理想。
應用程式開發商「Innopage」創辦人李勁華認為,本港因土地不足無法發展涉及硬件、需設工廠的創科產業,只能發展軟件,增加創科土地供應有助推動涉硬件創科產業發展。
學者倡活化土地 資源撥科研
浸大生物系教授翁建霖則表示,部分創科產業需較多土地,例如生物科技公司建工廠生產疫苗、藥物等,但暫未見本港有創科公司已發展至此成熟階段。他說,對創科業界來說,最重要是時間,政府可把資源資助相關公司研發;至於土地,可利用現有設施,例如活化工廈,若研發好項目,也可到大灣區、東南亞等地設廠。
明報記者
(2021年施政報告)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