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移居熱門地 檳城建島惹爭議
政府盼增房屋振經濟 漁民環團憂污染損生計
馬來西亞的檳城近年成為香港熱門移居或置業地點之一,當局計劃下月在檳島南部興建3座大型人工島,盼為當地逐增的人口提供可負擔房屋和增加經濟機會,同時用所得收益資助當地的大型運輸基建計劃。有關計劃遭到檳城漁民和環保人士強烈反對,認為建島會破壞環境和生態,打擊漁民生計,不少人都拒絕接納政府賠償。
3人工島面積 大於「明日大嶼」
檳城南部填海計劃(PSR)又稱為「生物多樣城」(BiodiverCity),是檳城2030年改善宜居及可持續性願景一部分,強調創建綠色空間、清潔能源和無車交通。PSR將打造3座睡蓮葉形狀的人工島,總面積約18.2平方公里,比香港「明日大嶼」預計建島17平方公里為大,預計2029年竣工,將分階段完成。屆時每座島可容納1.5萬人居住,並會使用天然及可循環再用物料例如竹和木材等建造房屋和辦公室。PSR會資助打造公共交通網絡,該大型交通網耗資460億令吉(約143.2億加元),包括海底隧道、高速公路和輕軌鐵路等。
6200加元賠償 漁業界斥不足夠
不過,檳城環保研究員伊夫琳•鄭(Evelyn Teh)指出,這項持續近10年的挖泥和填海工程將導致「大規模及長期的環境破壞」,損害當地的海洋生態及漁業,「填海建島將掩埋現有的捕魚區,令周邊的海水水質惡化。依賴海洋為生的沿海居民將遭受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當地漁民亦認為建島打擊他們的生計,代表約6000名漁民的檳城漁民協會主席馬哈迪(Mahadi Md Rodzi)說:「該區盛產蝦和魚,若你建人工島,我們將看到永久性的環境損害。」他指出,許多漁民都拒絕接受當局給予的2萬令吉(約6200加元)補償,認為並不足夠。
伊夫琳•鄭又批評,該州政府在經濟放緩時承擔巨大的財務風險,並將商業利益置於環境和人民之上,尤其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已暴露了城市化的根深蒂固不平等,認為在現時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下,該項昂貴且破環境的項目只對小部分人有利。不過,發展商SRS財團執行董事埃迪•陳(Eddie Chan)則表示,檳城土地已用盡,導致經濟機會少,且可負擔房屋短缺,因此有需要填海建島。
發展商稱建島後 1/4屬可負擔房屋
他指出,人工島建成後,四分之一住宅單位為可負擔房屋,平均樓價為35萬令吉(約11萬加元),且州政府已成立漁民工作組,以解決任何對社會的影響。負責監督PSR的政府機構「檳城基礎設施機構」,其總裁法力占(Farizan Darus )稱,PSR是針對環境問題如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可行解決方案」,「檳島一半是丘陵地帶,因此次佳方法是填海。若沒有戰略土地,檳城的增長將受阻礙」。
(路透社/當今大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