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疫下乏集體力量 國泰工會討價難
【明報專訊】國泰大規模裁減5300名駐港員工,留任者亦需重新簽約,不同職級薪酬減幅介乎14%至36%。有學者認為,本港法例對工會缺乏保障,沒集體談判權下政府難逼勞資協商,加上疫情下員工「集體力量」被削,工會討價還價空間收窄。
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是本港少數擁有集體談判權工會,國泰大規模裁員事前亦未諮詢工會。中大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敬慈表示,與英美等國有法定集體談判權不同,本港法律框架下工會沒集體談判權、諮詢權等,僅部分工會和公司有集體談判權協定;以國泰工會為例,是基於過去員工集體力量,如發起集體工業行動、罷工等,令工會有集體談判權。
不過,陳敬慈指出疫情下員工無論在職場以致在整個就業市場的談判力量均被削弱,勞方完全處於弱勢,「如果有集體談判權及諮詢權,資方一定要與勞方商討方案,例如工會可爭取能否以集體無薪假,甚至自願離職等方案,取代大規模裁員」。他認為,事件亦反映政府「保就業」計劃無法「保住員工就業」,稱政府需承擔責任,以及有角色重新設立集體談判權,否則未來勞工市場長期不穩,會嚴重影響社會民生,最終削弱政府管治。
吳敏兒:掀員工自我矮化風氣
職工盟總幹事吳敏兒表示,國泰裁員令政府帶風向,以疫情、經濟不景為由合理化剝削員工,員工亦矮化自己,認為老闆已很辛苦而不爭取應有權益。她認為,事件不會對日後勞資談判有太大影響,「未至於什麼都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