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機構網列「圍攻」法官投訴 稱將公開回應代個別覆 大狀憂對判案構成壓力
【明報專訊】反修例風波中多人被捕,不少法庭案件引起社會爭議,亦有網民發動投訴法官。司法機構為此設立網頁,將針對同一法官、性質類似的投訴上載公開,並表示會公開回應投訴代替個別回覆。有大律師憂慮此舉或對法官構成「公審」效果,對法官判案構成壓力。
法律界立法會議員郭榮鏗稱,理解近期市民對法官行為、操守有更大關注,他冀司法機構公開接獲的投訴數字;並表示如有較多投訴涉及同類問題,司法機構亦應公開回覆,令公眾知悉法庭對社會關注的問題的回應。
最近收大量涉同一法官 性質相同投訴
司法機構昨稱,最近收到大量涉及同一法官,性質相同、類似的投訴,根據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指示,為更有效傳達信息及處理投訴,投訴法官行為秘書處可在適當情G下,按相關法院領導指示,將投訴要點及有關回應上載至司法機構網頁,代替個別回覆。
司法機構又重申,不能、亦不會處理針對司法或法定決定的投訴,稱唯一恰當做法是藉上訴或覆核等途徑,作適當的法律程序;並表示如投訴涉及上訴等,司法機構會待所有相關法庭程序完結,才處理有關投訴。
重申不能不會處理針對裁決投訴
司法機構昨於網頁上載就3宗案件收到的投訴(見表),均與反修例風波有關,但均因法庭程序尚未完結,要稍後回應。翻查資料,當中有案件是由網民發動投訴法官。
法政匯思成員、大律師蘇俊文稱,法官有受保障的權利,擔心做法變常規,只要有法官被投訴便放上網,「有少少像公審」,他稱法官雖非有無限權力,但不需因而暴露在批評下,擔心對其他法官判案造成壓力。蘇俊文稱,市民有時未必理解判案原則,可能只見「對家」獲輕判就會批評,但若認為案件判刑過重、過輕,「如判案理由錯,應上訴」。
張達明:不能假設投訴法官無基礎
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表示,現時政治環境分化對立,令司法機構法官面對不少壓力,形容情G「不幸」;但他認為在言論自由社會不能阻止市民投訴,亦不能假設投訴法官無基礎,「司法機構只能在面對挑戰時,如何做到、令人看到會公正處理投訴」。
明報記者
(反修例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