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十三邀:大學文社的土壤
【明報專訊】以前的「文青」喜歡與志同道合者結成文社,出版文集。不少大專院校仍有這類孕育創作的文藝團體,就如香港中文大學「書寫力量」和香港教育大學「薪傳文社」。
手抄詩的浪漫•書寫力量
在中文大學校園各處,不難發現玻璃和黑板上抄有不同詩句,讓同學在校園內感受詩意。「書寫力量」成立於2012年,當時幾位中大教員希望可於校內推廣文學,最後決定回歸平實,以手抄文字呈現於同學眼前。現時全校抄詩地點增加至20多個,每月因應不同主題更替詩作。負責編詩的陳澤霖同學指出,選詩考慮包括情感共鳴、詩作形式的新鮮感和篇幅等。抄詩主題亦會回應時局變化,如去年6月反修例運動爆發以來,校園內也多見相關詩作。發起人陳燕遐認為,詩人首先是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與時代,既然是如此重要的事,就值得用好的文字去表達,陳同學補充:「詩人除了是旁觀者,亦是主動記錄的參與者。」
至2017年,「書寫力量」更出版了詩選結集《裁光作紙》。編輯陳康濤分享了書名緣由,寓意從玻璃詩的光影回歸紙頁,打開更廣闊的詩歌世界。詩集按題材分為4輯,分別關於日常生活、個人情感、旅行成長和社會議題,編選時側重作品與中大人的連繫。
《裁光作紙》整體以電腦印刷,但每首詩選定兩行為手抄字[,為詩集一個設計特色,希望能保留原始及詩的質感。手抄詩行由團體義工代筆,而非原詩作者書寫,問及如何篩選手抄的詩行,陳康濤補充:「我們讀一首詩時,可試試找出『詩眼』,即最有力,最能擊中讀者的部分,通常會選出這些句子抄寫。」如此一讀,義工的筆[,也同時承載與作品互動的溫度。
教師的寫作搖籃•薪傳文社
香港教育大學薪傳文社創辦於1999年,21年來薪火相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準教師的創作和教育觀。第一代成員、現任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唐睿憶述,薪傳文社源於當年「薪傳計劃」,旨在讓不同專長的老師,向同學傳承知識。當時王良和老師帶領同學閱讀與創作,及後發展成文社;時至今日,文社除了有讀書會、社員作品討論、作家分享,還有電影欣賞會及觀賞話劇等文藝活動。前社長徐竟勛就提到一次有趣的文化考察,「王老師讓我們去聞檀香與沉香的分別,這都是有助於創作、觀察的體驗。」
文社亦是孕育社員創作的土壤。詩人曾淦賢在擔任社長期間,閱讀大量國際詩作,再與社員討論,「王良和老師給出一些詩人名字,像(墨西哥的)帕斯、(奧地利的)里爾克,我就順茪閬V,找到(波蘭的)米沃什、(阿根廷的)博爾赫斯這些喜歡的詩人」。同為前社長、現從事文學教育工作的施偉諾,也感激王良和老師指導其創作,「他不僅直接指出我作品的好壞,還會提供改進方法,推介適合書籍。有好的老師,就有進步的動力」。
現於大學教授創意寫作的唐睿,寄語寫作新手需有「深刻的生活觀察與體會,避免讓作品過於概念化」;而曾淦賢和施偉諾均認為創意寫作可為學生建立認知基礎,透過閱讀優秀的文本,誘發學生模仿,使其慢慢建立自己的創作。
■節目重溫
《香港文學十三邀》
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香港文學十三邀》。節目由三名90後作者梁莉姿、李昭駿以及李顥謙主持,訪問來自本地不同工作範疇的文學組織,與聽眾分享從事文藝工作的苦樂軼事、探討寫作者與本地文學團體,如何在社區推廣文學,以及如何啟發大眾閱讀及創作。節目逢星期三晚上9時至10時在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 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 103.3 將軍澳、天水圍)播出,節目重溫請瀏覽cibs.rthk.hk。
文:李顥謙
圖:蔡佳美、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4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