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動作預防媽媽手
「對掌比3」每次做6秒見效
媽媽手又稱「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或是「狄魁文氏症」,患者大拇指接近手腕處,會出現持續疼痛或腫脹情況,甚至無法使力,雖然可靠針灸舒緩,但中醫師表示,平時可透過3動作預防,像是「對掌比3」、「握拳下擺」以及「扳掌上抬」等,只要穩定慢慢做,就能讓肌肉獲得良好的放鬆。
中醫師陳信宏表示,媽媽手勢因為伸拇短肌與外展拇指長肌發炎所致,他曾經收治過一名病患,平常工作需要長時間敲打鍵盤及使用滑鼠,日前為了確認老闆訊息,單手滑開手機,就在此時拇指出現嚴重刺痛感,還一度無法動彈,下班後慌忙就診,才知道是媽媽手惹禍。
陳信宏提到,嚴重媽媽手不只拇指麻痛,患部還可能出現凸起腫塊,或者大拇指活動有明顯卡頓感,在治療上,醫師會透過推拿與針灸,放鬆肌肉群,最常按壓部位為曲池、尺澤、陽溪與列缺穴,只要施作得宜,都能達到放鬆止痛之效。不過,除了治療,媽媽手也可透過以下簡單3動作預防,但陳信宏提醒,該套運動的精髓在於穩定、緩慢且持久,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否則腕部肌肉依然無法得到良好的放鬆。
預防媽媽手的保健動作
一、對掌比3:將大拇指朝小指方向對掌移動,並壓於小指上,姿勢維持6秒,每天做10次。
二、握拳下擺:拇指由四指包覆,將手腕向尺骨側(小拇側)下壓,姿勢維持6秒,每天做10次。
三、扳掌上抬:一手將掌心向上扳,姿勢維持15∼30秒,反覆3次。
單手滑手機 拇指痛到動不了
醫點出病因 常寫字也危險
一名45歲的女性,因為工作須長時間使用電腦,日前為了確認老闆訊息,用單手滑開手機,此時右手大拇指腕部竟然出現明顯刺痛,一度無法移動,當晚就醫確診為「媽媽手」。
收治患者的陳信宏表示,媽媽手醫學上又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或是「狄魁文氏症」,患者大拇指接近手腕處,會出現持續疼痛或腫脹情況,甚至無法使力,嚴重還可能出現凸起腫塊,或者大拇指活動有明顯卡頓感,這是因為「伸拇短肌」與「外展拇指長肌」發炎所致。
陳信宏提到,伸拇短肌與外展拇指長肌主要是協助大拇指開合,但當施力不當或使用過於頻繁,就會產生肌腱發炎徵狀,若常使用大拇指滑手機、長時間握筆寫字或經常整理書櫃、擺書上架,都有可能出現媽媽手,經常需端盤子的餐廳服務生,也是高危險一群。
典型的媽媽手理學檢查為「芬可斯坦測試」,檢查方式分為兩大步驟,先將大拇指朝手掌方向下壓,並以其他四指包覆大拇指,再將手腕向尺骨(小拇)側下壓,如果在大拇指靠近腕部處會疼痛,即有可能是媽媽手作祟。
陳信宏表示,臨床上若出現媽媽手徵狀,一般都會建議患者減少大拇指度做,讓肌肉獲得充分放鬆,必要使也可請病患使用護具保護。在治療上,醫師會透過推拿與針灸,放鬆肌肉群,最常按壓部位為曲池、尺澤、陽溪與列缺穴,只要施作得宜,都能達到放鬆止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