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緊張 跨國調查不容易
民航客機遭擊落的慘劇過往亦曾發生,包括1988年伊朗航空客機被美軍擊落和2014年馬航MH17客機在烏克蘭疑遭親俄武裝擊落等。然而,空難後涉及的跨國調查絕不容易。今次在美伊關係緊張之際發生的烏克蘭國際航空客機空難,伊朗就表明不會把黑盒交予美國,專家稱調查成果要視乎伊朗合作程度。
《國際民用航空公約》對空難調查方式有特定指引,包括調查會由事故發生地點的主權國主導,其他涉事國家及關鍵設備的生產商亦可參與等,但有關規定沒約束力,外交緊張關係亦令往往令調查變得複雜。例如荷蘭航空部門獲烏克蘭授權就MH17空難調查時,便接連數天遭聲稱會保障調查人員安全的親俄武裝分子阻撓,惹證據或遭銷瓟頨獺C《華爾街日報》引述美方官員稱,今次空難調查料由伊朗主導,雖然一般涉及美國製飛機的空難中,美國專家會在事發後一至兩日內抵達現場,但在美伊外交緊張的陰霾中,美方能否正式參與調查仍未定。
涉國防軍事 民事調查員難參與
另一方面,今次客機疑遭伊朗導彈系統擊落,令事件涉及國防及軍事議題,民事調查員恐淪為邊緣角色,有關數據分享和廣泛參與的國際條約恐不適用,參與調查的軍方人員將傾向保護情報消息和國家機密,諸如美國間諜衛星取得的敏感資料或永無法披露。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指,今次伊朗透過中間人表示希望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提供技術協助,一般情G下即代表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波音和通用電氣會有某程度上的參與。惟空難調查顧問凱布爾(Tony Cable)直言,即使國際專家雲集,除非伊朗願合作,否則調查難有成果。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