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珍珠奶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發源地—台灣,也因此大溫珍珠奶茶店幾乎全數來自台灣,卻有一家「Mr. Mustache」標榜「中國」原味,試圖異軍突起。
夫妻檔老闆David Wu與Joyce Chen說:「近來移民到大溫的中國人愈來愈多,國內喝的口味比較『不甜』,既然大溫大都是台灣口味的珍奶,我們以家鄉味取勝,一定有商機可圖!」
文╱攝影:陳泓銘
David與Joyce是SFU大學情侶,一個念經濟,另一個攻會計,大一雖認識但沒看對眼,大四那年才開始交往,畢業後有感於大溫金融發展有限,雙雙回深圳就業,一待五年,卻不想沒日沒夜的工作,決定返回大溫創業。
David說:「在深圳工作忙碌,一天通常只睡四小時。我們雖然同住一個屋簷下,但我常常出差,幾乎都是住酒店,有時一個月只回深圳兩次,完全沒有家庭生活,對夫妻關係或是身體都不健康,才想說乾脆回溫哥華創業。」
金融轉行餐飲
不過,金融業出身的兩人,卻選擇了餐飲業作為創業第一步。David說:「一回來也不知做什麼,想說中國有何受歡迎的產品或經營模式,可以帶進大溫。在深圳接觸了不少華人喜愛的新式飲料,我倆也特別愛喝珍珠奶茶,再想到大溫都是台灣口味的珍奶,我們作為中國大陸人,較了解自家人喜愛的口味,可以家鄉味取勝。」
兩地口味差在哪呢?David說:「大陸人的口味比較偏『不甜』,所以點『正常』味道剛好,點『少糖』就會偏淡,現在年輕人愈來愈注重身材、健康,喝茶也偏向不甜。」
他倆家住杜華遜(Tsawwassen),店址卻選在華人聚集區「馬寶(Marpole)」,David說:「我從小在那一帶長大,比較熟悉。不過馬寶過了晚上七、八點後,人煙稀少,真像個鬼街,但也因為附近沒有珍奶店,競爭壓力較小,因此花了約五萬元頂下店面,房租每月三千元,再加裝修、買機器,約花了十萬元創業。」
當時除了他倆,還有David的高中好友,三人老闆兼夥計,從早上十點開始備料,中午十二點營業到午夜十二點,比在深圳工作時還累人。Joyce笑說:「David以前在家頂多換個燈泡,現在大小裝潢都自己來,忙得很充實。」
首家店已回本
兩人在馬寶經營不到兩年便回本,今年三月又在Metrotown頂下原韓國咖啡廳「Joie」,開設第一家分店。Joyce說:「我以前在SFU念書時,一直住在Metrotown,也在商場裏打工,對這附近很熟悉。現在這一帶華人愈來愈多,高樓大廈也蓋了不少,人口密度較高,雖然店租高了快一倍,附近也有15家同類型的店競爭,但應該還是可以試試看。」
他們去年聽說該店有意轉手,便積極游說,原先幾乎快談好,但老闆突然轉念不讓了,過了幾個月又改變心意,這才順利接手。David說:「我很喜歡這店面,它雖在Metrotown區域,但又不在最熱鬧的Kingsway街上,反而在一旁的小巷裏,而且窗戶又多,光線充足。」
兩人去年十月接手分店,原先照原裝潢經營,但到了聖誕節,決定重新翻修,並再培訓員工,也加入甜品經營,一直到今年二月底準備完畢,三月開幕,前後約花費四十萬元。
現在兩家店連兼職員工擴增到二十人左右,但他倆工作量不減反增。Joyce說:「管理員工不容易,有時我還真懷念先前一星期工作九十小時的日子,雖然辛苦卻能自己掌控,現在常常是每天早上六點鐘,甜點師父就可能打來問一些問題,雖然人在家,但心還在店裏。」不過畢竟是自己一手打造的店,David說:「再忙還是很值得呢。」
經營檔案
啟動資金:第一家快十萬元,第二家約四十萬元
資金來源:存款與貸款
僱用人數:約20人(大多是學生兼職)
成本回收:未開第二家前,第一家算是已回收了;第二家投入較大,預計再兩至三年
最滿意之處:家事、公事都做好,每天上班心情都很好,員工也開心
待改善之處:覺得管理能力還不夠,不能讓員工太依賴
優點:以前在家裏頂多換個燈泡,開了店後為省錢,全都自己來
缺點:開店後,自由的時間還不如以前
前景:計劃明年前進列治文及溫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