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劍》成卑大教材 梁麗芳﹕香港人文化基因
【明報專訊】金庸武俠小說是香港文學的重要一環,其作品《書劍恩仇錄》更於今年初成為卑大開辦的首個香港文學課程的教材之一,以英語教授金庸的武俠作品。負責任教該課程的現代中國文學學者梁麗芳博士(小圖)表示學生反應正面,又認為金庸的作品深入民心,已成為香港人的文化基因。
卑詩大學「共研香江計劃」(Hong Kong Studies Initiative)在今年1月,於卑大開辦全加國首個以香港文學為主題的課程,並借用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英譯本作為其中一個教學單元。梁麗芳表示,當時課堂上的七成學生都不懂中文,但學生的反應很好,對中國武俠小說中常常提及的江湖恩怨、義氣和視死如歸的俠義精神十分感興趣,與他們所認識的西方俠士如羅賓漢有很大的分別。她說遺憾地現時金庸作品的英譯本十分少,希望日後可以有更多翻譯版本,讓華人以外的讀者都可以進入金庸的武俠世界。
她說,金庸是香港文學的奠基人物,沒有金庸,香港文學必定失色不少。她又笑說,相信沒有香港人未接觸過金庸的作品,指不知不覺間金庸已經成為香港的一部分,是香港人的文化基因。
梁麗芳說在50年代即金庸創作初期,當時的中國政府禁止這類被稱為「通俗文化」的小說進入中國,而屬於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則為金庸提供一個自由的創作空間,讓他可以盡情發揮。除了細膩的角色人物描寫和強烈的歷史感外,其作品還包含了當時甚少出現的內心獨白和政治隱喻,借故事中漢族和非漢族之間的矛盾去比喻當時華洋匯集的香港獨有文化。
梁麗芳指,中國政府直到70、80年代才開放容許「通俗文化」,金庸小說隨即在中國掀起熱潮,備受書迷追捧。她說當年在中國一間書店更看到有人模仿金庸,以筆名「全庸」出書,令她哭笑不得。梁麗芳說,金庸小說已遍佈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認為他的作品將散落在全世界華人都連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