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物?外物〉﹕實戰篇
【明報專訊】(1) 本篇共有16個段落,假若把結構分成五個部分,試指出各部分由哪些段落組成。 (5分)
(見圖表)
(2) 在第6段,作者指出慳儉和吝嗇很多時只在一線之差,試根據有關內容把答案填寫在附表之內。 (6分)
(見圖表)
(3) 承上題,本篇記述作者母親的行事,試根據有關內容分析作者母親是慳儉還是吝嗇。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綜合全文,以下哪項最能說明本篇的主題? (2分)
A. 抒發對母親言傳身教的感激
B. 剖析對擁有物質抱持的態度
C. 批判物質文明對道德的侵蝕
D. 諷刺吝嗇者刻薄寡恩的醜相
A B C D
○ ○ ○ ○
(見圖)
■學習重點
儉以養德
˙《說文》:「儉,約也。」儉的本義是約束、節制,引伸表示節省、節儉,與「奢」、「侈」相對。
˙古人崇尚儉樸,孔子曾言:「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論語?述而》)孔子認為奢侈就會驕狂,節約就會寒酸,與其驕狂,寧可寒酸。諸葛亮〈誡子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提出以儉樸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唯有清心寡欲才能使個人志向明確堅定。另外,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亦直言:「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鄺龑子在〈惜物?外物〉中提出:「物質愈無所待,精神愈逍遙自由。」在現今這個物質爆炸、消費奢侈的社會,唯有切實地實踐「斷捨離」,才能過清靜素淡的生活。
鳴謝:匯智出版
顧問教師:黃慧琦 - 現職中學教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深信文字的力量。
[語文同樂 第3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