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優化關稅」美國消費者最終受苦
【明報專訊】1840年代興起的「優化關稅」(optimal tariffs)理論對特朗普總統在全球掀起的貿易戰可謂是相當契合。因為美國是一個大進口國,對進口貨品加徵關稅,可以令在美國市場競爭的外國貨品為了保持市佔率,自行吸收關稅增加的成本,同時美國國庫進帳亦增多。
不過,「優化關稅」理論上可行,卻不切實際。除貿易伙伴會報復外,設計一種完全由供應國承擔成本的關稅制度亦非易事。
美國早期開徵的關稅可能合乎「優化關稅」的理念,因為受關稅影響的進口貨品來自許多供應國。美國可以令這些國家自相殘殺,吸收關稅成本,以維持在美國市場上的佔有率。但當貿易戰擴大,涵蓋更多的進口貨品時,有些貨品的供應國並不多,甚或只是一國,紐約大學商學院經濟專家普捷爾(Thomas Pugel)表示,這樣一來美國消費者將支付所有增加的關稅。
根據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美國對中國開徵的前兩輪關稅,只有10億元的中國貨品在美國獨佔市場。最近一輪對中國2,000億進口貨品加徵10%,9月24日生效的關稅,對美國消費者的影響就比較大。如果特朗普說到做到,還要對尚未受到影響的中國貨品加徵關稅,美國消費者的情況會更糟,因為這部分進口貨的80%,中國都是最主要的供應國。根據標普全球市場情報下的Panjiva Inc.,電子部件、家具、電器用品及網絡設備等進口貨,中國都是最主要的供應國。在美國公司的請求下,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對完全仰賴中國進口的一些特殊產品如稀土等豁免關稅。
經濟學家表示,即使中國完全吸收關稅成本,美國消費者還是討不到便宜。7月份,由於對不只中國進口的鋼及鋁材加徵關稅,可口可樂提高飲料售價,Home Depot也提高了洗衣機的售價。美國消費者在關稅戰中討不到便宜的另一個原因是,在美國零售巨擘如沃爾瑪(Walmart)及亞馬遜(Amazon.com)的討價還價下,外國供應商利潤已被壓縮至最小,不可能再吸收關稅成本,最終必須轉嫁給美國消費者。更何況,美國零售商想轉換不受關稅影響的供應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對中國進口貨品加徵關稅除了令美國消費者支出增加外,美國可能也不意間將中國推向高科技發展。這是因為美國對中國進口貨品的關稅,是根據商品總價來計算,即使在中國製造的只是組裝部分。
關稅將迫使中國公司將低利潤的組裝工作遷移至不受關稅影響的國家,使中國剩下來的勞力可以從事更有價值的工作。
華盛頓國濟經濟學彼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羅賓遜(Sherman Robinson)表示:「如果美中貿易戰持續下去,你肯定會看到此一情形發生。」他說,特朗普總統的關稅看起來像是「優化關稅」,但事實卻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