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天然氣站工程環評 認損江豚生境
【明報專訊】中電及港燈申請在大嶼山南部索罟群島對開海面興建造價達50億至60億元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工程環評報告昨起展開30日公眾諮詢。報告承認,接收站將有碼頭供運輸船卸載液化天然氣,地點與江豚棲息範圍重疊,令江豚損失約2.5公頃生境。為減生態影響,工程將有多項緩解措施,包括避免在12月至5月江豚出沒高峰期做水底撞擊式打樁,但有環團質疑,此段期間工程仍可用振動打樁錘,聲量達160分貝,或損江豚聽力,建議該段時間完全停止打樁工程。
稱12至5月避撞擊打樁 環團促打樁全停
政府擬在2020年增加本地燃氣發電百分比,至佔整體燃料組合約50%,中電和港燈合作興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並於昨日遞交環評報告。報告指接收站將連接兩條海底管道,分別長45及18公里,可把經處理的液化天然氣輸送至中電營運的龍鼓灘發電廠及港燈的南丫發電廠(見圖)。若環境諮詢委員會通過報告,項目可明年動工,施工約需21個月,料2020年底開始營運。
料江豚避開施工區 竣工後重回
環評報告指兩條海底管道雖途經多個有中華白海豚或江豚棲息的海岸公園,但估計牠們會暫時避開正在海上施工的地區,並會在這些活動停止後重回;又指損失2.5公頃江豚生境屬可接受水平,因附近可供江豚活動範圍仍然很大,不會造成顯著不良影響。
因建碼頭需在水底撞擊式打樁,影響江豚生態,報告提出多項緩解措施,包括採較寧靜打樁方法如振動及油壓打樁錘、採氣泡幕簾及噪音緩解措施減低海底聲浪,以及避免在江豚出沒的高峰期施工等。
環團:有噪音損水質 「重返」說法不負責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學術顧問洪家耀認為,即使工程避免在江豚出沒高峰期做撞擊式打樁,但仍可做振動及油壓打樁錘,而根據報告有關聲量亦達160分貝,會影響江豚聽力,但認同江豚失去2.5公頃生境「影響不算太大」,因工程未有填海,仍屬開放水域,「與三跑工程影響相比細得多」。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副總監李美華則批評,報告估計海洋類哺乳生物會避開施工期,之後再重返海域說法「不負責任」,「即使管道工程主要涉挖泥,亦會有噪音及影響水質」,該會認為香港現時有3個來自中國大陸的氣源,供應穩定,毋須在港建天然氣接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