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航行》重現海上悲劇
哥連費夫翻閱自殺者日記
對英國男星哥連費夫(Colin Firth)與導演占士馬殊(James Marsh)而言,拍攝人物傳記理應駕輕就熟,前者憑《皇上無話兒》喬治六世一角橫掃各大影帝殊榮;後者先後執導紀錄片《Man On Wire》與劇情片《愛的方程式》,作品流暢深刻,足見他對傳記片的精準拿捏。然而,在他們眼中,重塑《信念航行》(The Mercy)中參賽環繞地球航海的當奴克羅斯(Donald Crowhurst)是一大挑戰,當奴一生糾結於謊言與榮譽之間,其悲劇結局更被視為人類史上最富戲劇性的航海事故,終其一生的是非對錯,難以說得準。
當奴克羅斯的航海事[在六、七十年代已廣為人知,曾經被改編成多部影視作品,最著名要數○六年紀錄片《Deep Water》,導演占士馬殊直言,該片啟發他拍攝《信念航行》,「當奴的事[很迷人,近乎是一個古希臘悲劇形式的故事。」一九六八年從商的當奴因生意下滑,一家陷入財困,適逢英國舉辦首屆單人環球航海比賽,他毅然參賽,希望贏得巨額獎金與名譽,挽救事業。
相對其餘八位參賽者均有豐富航海經驗,當奴只曾偶然於周末出海,一連串的海上風暴令船身損毀,在緊張關頭,他開始隱瞞航行位置,虛報進度來爭取勝利。在海上獨自漂流近九個月後,面對終點在望,當奴竟無故中斷電報,十日後,有人發現他的船,只是船上無人,只遺下兩本航海日記,一本真的、一本編造的。根據當奴最後留下的紊亂文字,大眾相信他因為受不了良心譴責,精神崩潰而跳海自殺。他的悲劇在當年轟動一時,甚至被當作心理學案例來研究。導演占士坦言,電影焦點放在他的動機與孤獨,他留意到,當奴曾試圖與妻子私下通訊,可是不得要領,他認為故事有許多轉折點,可影響結局。
飾演當奴的哥連費夫,在拍攝前翻閱了當奴的日誌,「從他的文字堙A可看到他非常了解自己在道德層面的困境。但亦可感覺到,他刻意逃避現實,為自己建構另一個現實。」哥連費夫謂,本片與一般傳記片不同,這不是個反敗為勝的故事,更不茪O改變世人對主角的評價,只是呈現一個人面對漫長孤獨旅程時,會陷入怎樣的心理困境。「作為演員,我只能盡量理解、投入他的內心,呈現絕望與孤寂如何吞噬一個人。」
另類方式遊世界
當年環球航海賽的旅程之遠,屬史無前例,可惜最後多人因意外退出,只有Robin Knox-
Johnston 一人完成賽事。賽後有人分析,當奴與其他退出者的失敗,很大部分是敗給心理質素,唯獨Robin 懂得適應孤獨。以下改編真人真事的電影,刻劃三個以不同方式踏上旅途的人,在孤寂大自然中重新認識世界,當中有人悲劇而去,亦有人滿足而回。
《The Motorcycle Diaries》(2004)
哲古華拉少年時, 曾與死黨Alberto Granado 靠一輛電單車穿越南美大陸。旅途上他們見盡當地人民承受的種種剝削,在哲古華拉心中埋下革命之火。電影從兩人窮遊時見招拆招的小趣味,到描繪他們越過險阻見盡世界美景,直至意識當地人民的苦難,漸層遞進,饒有深意。
《Tracks》(2013)
1977 年, 廿七歲少女RobynDavidson 獨自帶茈|頭駱駝與一隻狗,用了九個月步行橫越澳洲沙漠。電影重現Robyn 單人遠征時所面對的種種阻撓,反思女性在社會堛漲菪D權利,亦討論旅客與原住民之間的相處問題。不論在七十年代或現代,Robyn 忠於自我,享受孤獨的態度,值得一再細味。